2月27日,商品與股指迎來了春節后首次略微像樣的反彈。然而,以中國和美國為代表的貨幣政策拐頭初露端倪,風險資產價格將進入重估期,特別是在需求驅動尚沒有形成之際,以流動性充裕為根基的大宗商品將因此面臨新一輪跌勢。而在地產調控加碼引發“內部消費需求回升無望”,以及外部美聯儲逐步削減QE規模引發“投機需求降溫”的雙重打擊下,工業品下探趨勢恐怕才剛開始,農產品短期性天氣炒作也獨木難撐。
首先,政策轉向,大宗商品面臨重估。從商品價格的驅動原理來看,近年來,推動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力量有三股,即流動性、經濟復蘇和成本驅動。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商品價格從底部回升,流動性作用可能超過60%,經濟復蘇中實際需求的作用可能不到30%,剩下10%的作用主要來自成本因素。如果流動性進一步撤出,商品市場不排除再度出現2012年那樣大范圍探底的波動。
2月下旬,美聯儲和中國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的端倪出現。1月份的FOMC會議紀要顯示,支持提前放緩或結束QE的委員較去年12月出現上升。雖然2月26日伯南克在國會證詞中表示,寬松貨幣政策對整體經濟的益處仍大于潛在風險,但稍后也指出,美聯儲在未來全然按兵不動可能也會帶來一些風險,因而,根據客觀情況適時調整資產負債規模,可能是最為恰當的舉措。國內方面,中國央行在春節后第一周重啟了停了大半年的正回購,上周已累計凈回籠流動性9100億元,且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正準備推出新監管規則遏制快速增長的影子銀行系統。
分板塊來看,對于有色金屬和能源化工品等工業品而言,其金融屬性強過農產品,一旦流動性拐頭,那么其投機性買盤包括ETP產品、ETF產品及基金期貨持倉都將因資金成本上升的大規模削減,況且流動性收緊將導致實體經濟復蘇緩慢,消費需求改善遲滯。而經過節前的一波上漲,工業品價格回升基本上可以覆蓋成本,但上游產出的增加并沒有因春節而下降,導致多數工業品如鋁錠、銅、鉛、鋼材和煤炭等庫存大幅增加。對于農產品而言,流動性收緊也將導致基金凈多持倉削減,而通脹環境也將推遲,下游加工企業、副食品和飼料等需求也因此采購將延續清淡。貴金屬則將徹底淪為熊市,實際利率的上升導致投資需求將在去年下降3%的基礎上進一步下滑。
其次,地產調控加碼,近期海外風險疊加。25日,新“國五條”出臺及央行提前收緊貨幣政策,此前市場預期中國基建投資項目和房地產再度擴大引領中國對大宗商品需求回升的預期將落空,預期落空意味著市場逆轉。觀察前幾次調控,2010年9月份中國開始實施前所未有的房地產調控,2011年和2012年配合貨幣政策的收緊,中國大規模基建或者重復建設得到遏制,中國對鋼材、水泥、有色金屬、玻璃和甲醇等建材及裝飾材料的需求明顯放緩,從2003年至2008年一直扮演全球商品最重要角色的“中國需求”褪色,其中銅需求從10%以上增幅回落到2012年的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