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發改委工作會議舉行。
與往年不一樣的是,國家發改委明年工作的重點,從過去通常的八項變成了九項,新增加了城鎮化內容,此意味著未來最大內需市場啟動。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會上指出,盡管年初以來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但是中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轉型發展空間和潛力廣闊,穩定和擴大外需仍有可為。
他除了和往年一樣繼續強調要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等內容以外,明年的工作新增加了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內容。
這包括要科學編制規劃,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規模結構,著力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抓緊研究制定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引導和規范新城、新區健康發展。
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經編制了《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該規劃對于城市群建設,以及大中小城市協調健康發展,以及優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等進行了說明。該規劃將上升到國家層面,并由國務院審批通過。這涉及到上百個城市定位,以及上萬個小城鎮的布局。
此前有測算認為,中國每年城市人口比重上升1個百分點,可以啟動5萬多億的內需。如果未來城鎮化率提高10個百分點,則可以啟動50萬億內需,相當于再造一個目前的GDP(國內生產總值).
不過這并非意味著要大拆大建,盲目擴充城市規模。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專家方創琳指出,各個地方能否把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市民,還是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城鎮化規劃加緊編制
國家發改委此前已經編寫了《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主要為農民工市民化提供發展思路。
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憲平率隊到廣州考察,以農民工市民化與基本公共服務機制為主題進行專題調研。其中農民工如何獲得子女教育、居住、就業、社保等方面市民待遇,成為考察的重點。
上述規劃涉及到20個左右城市群建設,其中對國家中心城市、國家區域城市和地區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鎮的定位進行了說明。其中初步定5個國家中心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重慶、廣州、天津。另外是國家區域城市和地區中小城市,共計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
國家發改委的上述規劃,將在十八大以及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基礎上修改完善,還存在很大的變數,比如以國家中心城市為例,目前中部的武漢有望納入。
此前上述城市群的規劃,已經在國家十二五規劃進行了圖文并茂的說明。即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軸線上若干城市群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區和城市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化戰略格局。
不過,這并非意味著各個城市可以盲目增加人口。原因是目前像北京等地承載能力并不高。同時未來如何讓已經融入城市的農民工變成市民,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荊林波認為,目前統計的城鎮化率為51.3%,其中1.8億農民工去掉,真實的中國城市化率是35%左右。而發達國家城市化率一般在70%以上,還有極端的國家是90%多,比如新加坡。
“中國發展最大的潛力在于這塊。全球的圖景看得也很清楚,城市和農村人口2008年時已經全部倒過來,城市人口遠遠超過農村人口,未來增長的速度會更快。”他在近期2012首都現代服務業發展論壇上說。
啟動最大內需市場
城鎮化是未來中國最大的內需市場并沒有錯。不過要啟動這個巨大的市場,則意味著未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促進居民消費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的工作需要加強。
國家發改委的年度工作會議對此進行了部署。張平指出,明年要引導和規范新城、新區健康發展。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城鎮供水、排水和供暖設施的建設與改造。
有估算認為,如果在未來十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社會消費額可以從目前的10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年均20萬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可以維持20年。城市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新增投資需求6.6萬億元,能夠替代10萬億出口。
同時每1%的鄉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就能使中國居民消費總額提高0.19個至0.24個百分點。
國家發改委會議指出,明年中央預算內投資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鎮基礎設施,也要研究支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支持中部重點地區、城市群和特殊功能區加快發展。
另外也要編制服務業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規劃,研究制定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完善支持政策,健全行業標準,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此前有專家透露,其實未來促進消費快速發展,國家也有必要制定新的規劃。不過服務業規劃的編制,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促進消費的規劃越來越重要。國家在2007年編制了加快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意見,不過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務業就業比重的提高3%的目標并未完成。十二五期間,上述兩比重,分別要比十一五末再次提高4個百分點。
國家發改委產業所專家姜長云則認為,下一步編制新的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意見是很重要的,這包括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等。
與往年不一樣的是,國家發改委明年工作的重點,從過去通常的八項變成了九項,新增加了城鎮化內容,此意味著未來最大內需市場啟動。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會上指出,盡管年初以來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但是中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轉型發展空間和潛力廣闊,穩定和擴大外需仍有可為。
他除了和往年一樣繼續強調要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等內容以外,明年的工作新增加了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內容。
這包括要科學編制規劃,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規模結構,著力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抓緊研究制定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引導和規范新城、新區健康發展。
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經編制了《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該規劃對于城市群建設,以及大中小城市協調健康發展,以及優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等進行了說明。該規劃將上升到國家層面,并由國務院審批通過。這涉及到上百個城市定位,以及上萬個小城鎮的布局。
此前有測算認為,中國每年城市人口比重上升1個百分點,可以啟動5萬多億的內需。如果未來城鎮化率提高10個百分點,則可以啟動50萬億內需,相當于再造一個目前的GDP(國內生產總值).
不過這并非意味著要大拆大建,盲目擴充城市規模。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專家方創琳指出,各個地方能否把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市民,還是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城鎮化規劃加緊編制
國家發改委此前已經編寫了《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主要為農民工市民化提供發展思路。
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憲平率隊到廣州考察,以農民工市民化與基本公共服務機制為主題進行專題調研。其中農民工如何獲得子女教育、居住、就業、社保等方面市民待遇,成為考察的重點。
上述規劃涉及到20個左右城市群建設,其中對國家中心城市、國家區域城市和地區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鎮的定位進行了說明。其中初步定5個國家中心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重慶、廣州、天津。另外是國家區域城市和地區中小城市,共計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
國家發改委的上述規劃,將在十八大以及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基礎上修改完善,還存在很大的變數,比如以國家中心城市為例,目前中部的武漢有望納入。
此前上述城市群的規劃,已經在國家十二五規劃進行了圖文并茂的說明。即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軸線上若干城市群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區和城市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化戰略格局。
不過,這并非意味著各個城市可以盲目增加人口。原因是目前像北京等地承載能力并不高。同時未來如何讓已經融入城市的農民工變成市民,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荊林波認為,目前統計的城鎮化率為51.3%,其中1.8億農民工去掉,真實的中國城市化率是35%左右。而發達國家城市化率一般在70%以上,還有極端的國家是90%多,比如新加坡。
“中國發展最大的潛力在于這塊。全球的圖景看得也很清楚,城市和農村人口2008年時已經全部倒過來,城市人口遠遠超過農村人口,未來增長的速度會更快。”他在近期2012首都現代服務業發展論壇上說。
啟動最大內需市場
城鎮化是未來中國最大的內需市場并沒有錯。不過要啟動這個巨大的市場,則意味著未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促進居民消費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的工作需要加強。
國家發改委的年度工作會議對此進行了部署。張平指出,明年要引導和規范新城、新區健康發展。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城鎮供水、排水和供暖設施的建設與改造。
有估算認為,如果在未來十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社會消費額可以從目前的10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年均20萬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可以維持20年。城市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新增投資需求6.6萬億元,能夠替代10萬億出口。
同時每1%的鄉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就能使中國居民消費總額提高0.19個至0.24個百分點。
國家發改委會議指出,明年中央預算內投資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鎮基礎設施,也要研究支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支持中部重點地區、城市群和特殊功能區加快發展。
另外也要編制服務業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規劃,研究制定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完善支持政策,健全行業標準,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此前有專家透露,其實未來促進消費快速發展,國家也有必要制定新的規劃。不過服務業規劃的編制,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促進消費的規劃越來越重要。國家在2007年編制了加快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意見,不過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務業就業比重的提高3%的目標并未完成。十二五期間,上述兩比重,分別要比十一五末再次提高4個百分點。
國家發改委產業所專家姜長云則認為,下一步編制新的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意見是很重要的,這包括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