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1月4日至5日在墨西哥召開的20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閉幕后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列舉了影響世界經濟的幾大風險,其中,歐洲對于相關政策執行不力以及美國財政的急劇緊縮被視為最大風險,而緊隨其后的,便是日本的政府預算財源不足仍未獲解決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日本版“財政懸崖”。
短期:政治對立造成政府財源枯竭
于上月29日開幕的日本第181次國會是場會期僅有33天的“臨時國會”,但它卻肩負著一個重要使命:盡快通過允許國債發行的《特例公債法案》(下稱《法案》),以避免日本財政出現枯竭。
日本曾因在二戰時期大量發行“戰爭國債”而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出于反省,日本在1947年制定的《財政法》中明確規定:除了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設國債”之外,國債是“基本不允許發行”的。因此,用于填充其他經費的“赤字國債”被視為“特例”,且必須每年制定相關法律,并付諸國會表決通過后才可以發行。可以說,每年的《法案》是“赤字國債”發行的“準生證”。
根據已訂的2013財年(2013年4月1日~2014年3月31日)的日本政府預算,總額約90.3兆日元的政府支出中有約44.2兆日元要依靠國債的發行來籌集,高過稅收(約42.3兆日元)。而需要由國會通過《法案》才能發行的“赤字國債”則占了國債發行總額的八成以上(約38.3兆日元),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國會一天不通過《法案》,就有四成的政府支出的財源沒有著落。
然而,由于朝野之間的嚴重對立,導致于9月8日閉幕的上一次國會即便長達229天,仍無法使《法案》獲得通過而成為“廢案”,這才造成了本次臨時國會必須在33天時間通過《法案》的緊張局面。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日本出現所謂“扭曲國會”現象后(即眾議院占多數的執政黨在參議院未過半),連續第2年發生《法案》大幅度被拖延的情況。
而相比起國會議程的緊張,日本財政的現實情況更為緊迫。2013財年的政府稅收和“建設國債”籌集的財源已全部支出,如果國會不能盡快通過《法案》,日本的國庫將于近期“見底”,屆時將有可能出現政府公務員工資停發甚至養老金等社會保障費用停發等社會危機。雖然為避免上述危機的發生,日本財務省已對政府支出作出了放緩執行或分期執行等“抑止措施”,但根據財務省自己的測算,即便采取了上述措施,日本的國庫也撐不過11月底。
日本財務大臣城島光力在墨西哥出席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時,就反復“隔海”向日本國內喊話,稱日本絕不能因為朝野對立的政治風險而造成經濟的下行。
日本內閣府12日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日本今年三季度GDP環比下降0.9%(換算成年率為下降3.5%)。其中,出口額出現了5%的大幅度下降。有分析稱,日本經濟已經進入衰退階段。對此,首相野田佳彥在當天的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的答辯中表示,不佳的經濟數據表明日本的經濟情勢已“十分嚴峻”。
然而,仍有理由對《法案》的通過保持樂觀。根據日本媒體報道,執政黨民主黨同主要在野黨自民黨和公明黨已于8日達成協議,三黨將合作確保《法案》在15日獲得國會眾參兩院的通過。
同時,為了避免此類由政治對立引發的財政危機頻繁發生,三黨已經達成意向,將對今后3個財年的“赤字國債”發行進行一次性通過,也就是說直到2015年,日本國會都不需再對《法案》進行表決了。
中長期:經常賬戶將現逆差?
有市場人士指出,由于國債發行遲緩而導致的“財政懸崖”危機不僅反映了日本政治對立過度,更有損市場對于日本政府管控國債能力的信心。然而,比起短期的財政危機,日本財政所面臨的中長期結構性問題卻更為棘手。
由于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日本政府的稅收于1990年達到最高值之后開始逐年下降,而與此同時,財政支出方面卻因為過剩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口老齡化導致的社會保障支出增加而不斷高漲。根據經合組織(OECD)公布的數據,從2009年起,日本財政赤字的GDP占比一直處于10%左右,為發達國家中最高水平。
因此,為確保國家正常運營,日本政府也越來越依賴國債的發行,并最終導致2009年出現了國債發行量高過稅收的嚴重局面。
長年的財政赤字已使日本政府負債累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最新《財政監測報告》顯示,截至去年,日本的政府債務總額的GDP占比已經到229.6%,預計今年更將高達236.6%,這一數字是美國的一倍左右,甚至比意大利或西班牙等深陷歐債危機的國家都要嚴重。
然而,即便如此,日本國債價格也鮮有波動,利息也長期保持著發達國家中最低的水平。因為與發生債務危機的國家不同,日本國債的九成以上都是由日本的國內投資者所持有,而這一結構保持穩定的“大前提”,就是日本的經常賬戶長年處于盈余狀態。
經常賬戶盈余,意味著國內資金足以支撐日本的生產與消費等經濟活動的需要,而一旦經常賬戶出現逆差,則意味著日本開始需要海外的資金來支撐國內的經濟活動,那長期以來日本國內的剩余資金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購買消化日本國債,從而使日本國債得以穩定的這一體系也就不再成立了。
事實上,這一“大前提”目前就正面臨崩潰的危險。日本財務省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2012財年上半年(4月至9月)的經常賬戶盈余比去年同期減少41.3%,為2.7兆日元,這是相關統計開始以來最少的一次。同時,作為經常賬戶組成內容之一的貿易收支,更是出現了2.6兆日元的逆差。
日本的經常賬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長年保持在10兆~20兆日元規模的盈余狀態。但近年來,隨著日本的貿易收支盈余逐年下降,并于2011年出現時隔31年的貿易逆差之后,有關經常賬戶前景的討論也逐漸熱絡了起來。
目前,關于日本的經常賬戶何時出現逆差,市場上大致有“2015年以后出現”和“2020年以后出現”兩種見解,但不論這一天何時到來,“日本將成為經常賬戶逆差的國家”,這一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已不再是天方夜譚了。
一旦日本開始依賴海外的資金來消化國債,市場對于日本國債的安全憂慮勢必增加,國債的利息就有上升的可能,而本已嚴重依賴國債發行的日本財政狀況又將進一步惡化。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日本媒體報道,在實際的日本國債市場上,20年期國債與10年期國債間的利差已經擴大到史上最高水準,市場的擔憂正逐漸成為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