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推出QE3之后,全球進入新一輪量化寬松周期,亞洲地區再次成為避險資金的主要選擇。近期,有大量資金入港,推動香港股市走強。而在全球寬松的大背景下,亞洲資產的投資價值或將進一步凸顯。
數據顯示,10月11日至25日,恒指連續10天上漲,突破并站穩21000點關口。分析顯示,熱錢涌入是推動本輪港股上漲的主因,主要是QE3推出后,全球量化寬松潮再起,大批資金涌入香港,更迫使香港特區金管局在近一周內4次入市承接美元拋盤,變相向香港市場注入144億港元流動性。香港金管局預計,市場對港元的需求會持續,該局未來會繼續入市干預,維持港匯穩定。
在全球量化寬松的大背景下,亞洲資產再次成為全球避險資金的選擇。東亞銀行分析指出,因為亞洲國家不像歐洲及發達國家那樣負債纏身,其本身的經濟基本面仍長期看好,一旦擺脫危機,有望快速走上復蘇之路。而亞洲國家由于經歷了此前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次債危機,應對危機的能力顯著加強,相較發達國家,其政策的靈活度和執行力也更強。對不少亞洲國家來說,本次危機或者正是實現經濟轉型的好機會。
數據顯示,資本流入推升了資產價格:今年以來,泰國股市上漲約28%,菲律賓股市上漲約24%,印度基準股指也上揚約23%。而近期香港恒生指數更是報收于14個月最高水平。盡管如此,從估值來看,目前恒指和H股市盈率僅為10.8倍和8.7倍,仍處在歷史低點。
東亞銀行分析認為,對中長期投資者來說,亞洲新興市場債券仍具備不俗的投資價值。首先,綜合來看,未來十年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仍有望保持穩健增長。其次,在經歷多次金融危機后,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應對危機的能力更強,有望盡快擺脫危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第三,在降息和量化寬松周期下,債券的投資價值更加凸顯。而相比歐美發達國家,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GDP比重更小,債券違約風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