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國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經濟運行態勢非常復雜。經濟沒有如預期那樣在二季度見底,穩增長政策也沒有達到想象中的力度。在一些專家學者看來,雖然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風險,但是中國的宏觀政策還有很大的空間。長期來看,要想繼續保持較高經濟增速,必須從制度改革入手,釋放更多制度紅利。
經濟下滑的必然性
對于中國經濟下滑的背后原因,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主張從長周期角度進行分析,他在出席“2012遠見杯全球宏觀經濟預測年會(秋季)”時表示,如果把過去30年作為一個長期來看,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不外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借助市場和外部的力量快速增長,二是低要素成本推動了經濟的持續繁榮。
“今天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逐漸告別了低成本發展的階段,勞動成本、資源成本、環境成本和社會交易成本都在快速提升,這些提升預示著中國經濟靠低成本驅動的力量在減弱;同時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這方面的推動力量也在弱化當中,所以從長周期角度來看,中國經濟減速在情理之中。”邱曉華說。
在長周期增長能力下降的同時,中國經濟短期內也面臨著非常大的困難,有些專家認為,其中不能排除政策失誤的因素。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平新喬上周末出席第二十三屆“中國宏觀經濟論壇”時分析說,今年宏觀經濟下滑形勢,其中當然會有國際原因,但也有國內緊縮過度的因素。
平新喬說,今年4月份以后宏觀經濟增速往下掉,甚至出現了環比下降的情況,同2010年以后將防通脹作為主要任務是有關系的。房地產調控的一系列措施很有必要,調控兩年下來也取得了效果,但其副作用是房地產拉動的需求全面下跌。
政策須作短期和長期準備
意識到經濟可能會加速下滑之后,決策層及時轉變方向,調控政策轉向全面穩增長。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指出,在應對經濟下滑方面,中國的宏觀政策仍有很大空間。財政政策方面,中國的刺激力度還有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債務率都不高;貨幣政策方面,存款準備金率還很高,有繼續下調的空間。
邱曉華也認為,隨著政府政策調整和方向的改變,可以期待中國經濟會逐漸擺脫短期的困難,由下行轉為回穩,進而由回穩轉為回升。預計今年四季度隨著政策的落實,有可能結束這一輪短期的經濟下行,經濟增速有望回到7.8%左右的區間。
長期來看,要想經濟重拾升勢,還是需要制度變革。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表示,未來5年~10年,壟斷部門實質性放權可能帶來經濟的能量釋放,需要在這方面做些努力。
邱曉華說,應該重視結構性改進所帶來的增長動力,多元化、城市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將帶來結構的優化和提升,經濟活力和效力的提高,這個基本趨勢還沒有逆轉,只是程度有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