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上漲余音未了,工業類商品再次接力漲勢。原本疲弱的工業商品在近期紛紛觸底反彈,分析人士指出,大宗商品上漲的背后是歐債危機暫時平靜、國內加碼穩增長措施以及美聯儲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QE3)等一系列政策帶動的樂觀預期推動,而政策寬松帶來的新一輪大宗商品周期性上漲或加大通脹壓力。
工業產品發力上漲
“工業產品重拾升勢,顯示出市場接力農產品漲勢的補漲跡象。”
“今年來投資者的焦點大部分都是農產品,工業品的突然發力著實有點意外。”商品投資者王林對近期包括銅、橡膠等商品的跳漲多少有些不解。
經歷長達半年的疲弱走勢,進入9月份,工業類商品開始奮起直追。本周,包括被稱為經濟預測“博士”的銅、橡膠以及鋼材等商品價格紛紛大幅高開,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的螺紋鋼期貨在連續5個月的下跌后,9月份首次顯示出企穩反彈的跡象,同一交易所上市的橡膠期貨價格也突破2萬元的底部盤整區間,一舉回升到2.3萬元上方。
受影響,國際市場上跟蹤19種原材料價格綜合表現的CRB指數重新回到了3月初的水平,距離2月下旬創下的年內高點僅一步之遙。
由于美國大旱等極端天氣的影響,截至目前,國際大豆今年迄今已累計上漲超過40%,漲勢迅猛的國際豆粕價格漲幅則超過了60%,國內市場豆粕同期漲幅也接近40%,接近2007年全年的漲幅。
“工業產品重拾升勢,顯示出市場接力農產品漲勢的補漲跡象。”分析人士指出,雖然目前經濟基本面還未具備走牛的條件,但宏觀形勢尤其是市場預期的好轉正吸引著資金對市場的關注。
刺激政策是推手
“(美聯儲)大量印鈔無疑會再次演繹大宗商品整體價格的水漲船高。”
“與農產品主要受市場供需主導不同,工業產品更多受宏觀形勢的帶動。”在渣打銀行分析師朱慧看來,工業產品上漲更多由資金推動,市場需求方面實際上并沒有明顯好轉。
“一方面,工業商品在進入10月份后有一定的季節性因素,而另一方面,國內近期密集批復投資項目以及國際市場上接連推出寬松政策都對市場的預期提振明顯。”分析人士指出。
“短期因素是國內政策的提振。”莫尼塔投資公司全球商品研究部副總經理王沛則認為,一旦政策逐漸發揮效應,基本面出現較好于預期的宏觀數據,市場的漲勢很可能會持續。
“從6月底以來,國際市場大宗商品指數開始上漲,背后顯現的支撐因素一是美國經濟繼續溫和上行,二是市場對歐債危機的預期好轉。”王沛認為,實際上,大宗商品市場一直在等待中國市場的信號,目前第一步的政策預期已經發生變化,如果后期宏觀數據轉好,支撐市場上行的基本面因素將全部具備。
在眾多分析人士看來,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更長期的因素則是QE3的巨大威力,美聯儲推出無期限的QE3政策,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雖然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會在寬松政策推出后立即復蘇,但大量印鈔無疑會再次演繹大宗商品整體價格的水漲船高。”分析人士指出。
輸入性通脹壓力增大
隨著價格上漲的傳導,到明年上半年國內物價或開啟一輪上升周期。
大宗商品接力上漲,國內市場或面臨新一輪周期的輸入性通脹壓力。
此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國內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創下了34個月來的新低,對比同期的購進價格指數,表明當前企業正受到價格下降和需求萎縮的雙重擠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PPI是滯后的指標,PPI的下滑趨勢或將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結束,大宗商品價格連續上漲的傳導最終會在終端得到顯現。”分析人士指出。
事實上,隨著國際農產品價格暴漲,部分傳導效應已開始顯現。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雞蛋、豬肉價格上揚,約八成省區雞蛋價格已超過每500克5元,同時從8月份以來,豬肉價格的漲幅也有所加快,全國大部分地區豬肉價格從低位每500克反彈了1-1.5元。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專家陳克新說,雞蛋是肉蛋禽中生產周期最短的農產品,國際大豆價格上漲帶動豆粕飼料上漲,成本推動下游產品的漲價逐漸顯現。“對于國內市場而言,盡管國際玉米、小麥價格的漲勢更多是影響國內市場的預期,而與供需的形勢關系并不大,但作為對外依存度高達80%的糧油原料,大豆價格上漲將帶來連鎖反應。”
對此,一些分析機構預計,隨著價格上漲的傳導,到明年上半年國內物價或開啟一輪上升周期。“美聯儲QE3與前兩輪最大的不同是沒有期限,這將引發以原油、銅以及貴金屬為代表的大宗商品飆升。”光大期貨研究所所長葉燕武說。
不過,相對于前兩輪量化寬松政策,新一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仍有待觀察政策的執行力度。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政策本身有一定的制約效應;另一方面,隨著國內逐漸推進結構調整,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國內的需求拉動相比以前也會更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