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5億美元,業內人士認為,7月份銀行代客結售匯雖重返順差,但仍處低位,主要原因包括人民幣的升值預期繼續減弱,企業和個人更傾向于手持外幣,貿易順差繼續收窄,資本凈流入壓力減少等方面。其中,人民幣匯率走勢是關鍵因素。
當國際收支、人民幣匯率趨向均衡合理水平后,跨境資本流動有進有出、人民幣匯率有升有降的雙向波動不可避免。專家建議,應克服匯率浮動恐懼癥,更加主動、積極和市場化地發揮匯率雙向波動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此外還應對跨境資本雙向流動保持必要容忍度。
記者萬荃國家外匯管理局8月24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銀行代客結匯1275億美元,售匯1270億美元,結售匯順差5億美元。與今年6月份結售匯逆差35億美元相比,又回到了順差狀態,再度體現了今年以來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和逆差多次交替出現的特點。今年1至7月,銀行代客累計結匯8725億美元,累計售匯8426億美元,銀行代客累計結售匯順差300億美元。
同時,7月份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118億美元,遠期售匯簽約152億美元,遠期凈售匯34億美元。今年1至7月,銀行代客累計遠期結匯簽約957億美元,累計遠期售匯簽約1045億美元,累計遠期凈售匯88億美元。遠期結售匯業務使得企業可以提前鎖定未來結匯或售匯的匯率,從而有效規避人民幣匯率變動的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7月份銀行代客結售匯雖重返順差,但仍處低位,主要原因包括人民幣的升值預期繼續減弱,企業和個人更傾向于手持外幣,貿易順差繼續收窄,資本凈流入壓力減少等。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此前表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企業居民持有外幣的意愿有所增強,結匯意愿有所削弱。從這一點來看,外匯局面臨的資本雙向流動和匯率雙向波動預期的挑戰日益明顯。
在影響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變動的因素中,人民幣匯率走勢是關鍵因素。自去年10月份以來,人民幣匯率與結售匯順差之間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負相關關系。過去人民幣處于升值通道期間企業強烈的結匯持有人民幣的意愿已經隨著人民幣的貶值預期而持續走低。企業隨著匯率變動的結售匯意愿是決定商業銀行代客結售匯以及外匯占款的主要因素。央行于本月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7月份,中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為256575.17億元。由此計算,2012年7月當月外匯占款下降38.2億元。
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從外圍環境來看,世界經濟增速逐步放緩、歐債危機向銀行體系發酵、美國政府鼓勵“制造業回國”,降低了國際資本擴張的動力,增強了資金的避險情緒,推高了美元;另一方面,受后發瓶頸制約,目前我國經濟潛在增速已有所下降,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掣肘越來越明顯,上述兩方面因素導致人民幣離岸市場貶值預期持續,外貿企業的結匯意愿低迷,資金外流的跡象也越來越明顯。
外匯局有關負責人日前在答記者問時表示,當國際收支、人民幣匯率趨向均衡合理水平后,跨境資本流動有進有出、人民幣匯率有升有降的雙向波動不可避免。顯而易見,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預期和資本雙向流動與原來人民幣單項波動和資本單向流動的預期相比,減輕了長期單項預期帶來的壓力,但也使得政策面臨雙向波動的挑戰。雙向預期的結售匯行為,也使得外匯儲備的變動更加復雜。
針對上述問題,有外匯管理方面專家建議,我國跨境資本流入減少、流出增加,非銀行部門購匯和持匯增多,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和小幅貶值,對于這些現象應冷靜、客觀看待,要克服匯率浮動恐懼癥。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盡管一些新興市場貨幣匯率經歷了大起大落,但與以前僵化匯率機制下的情況相比,新興市場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是增強而不是減弱了,并沒有出現大面積危機。因此,應克服匯率浮動恐懼癥,更加主動、積極和市場化地發揮匯率雙向波動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此外還應對跨境資本雙向流動保持必要容忍度。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劇烈的背景下,作為一個開放性經濟體,我國跨境資本流動受到影響在所難免,這也意味著對于資本流動有進有出應給予相應的容忍度。與此同時,需加快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擴大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是必要的,但單憑此舉并不能從根本上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還需要人民幣可兌換和放松、搞活、開放外匯市場的配合,促進市場供求多樣性和參與主體多元化,讓人民幣匯率真正成為反映境內外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要素價格,增強匯率波動的市場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