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Jackson Hole央行年會、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歐洲央行議息,三臺好戲輪候上畫。正場尚未公演,預告片已看頭十足,近日被悶出鳥來的市場,又再蠢蠢欲動。
這條預告片在歐洲取景,負責“配音”的是德國《明鏡周刊》,由于消息來源不詳,發聲者何方神圣,大家都搞不清。然而,不打緊,有聲音總勝過看默片,從市場反應來看,觀眾掌聲雷動十分受落。然而,市場期望那么高,9月6日上演的正場更加不容有失。
行動下月拍板?
《明鏡》報道,歐洲央行正在研究設定“債息上限”(嚴格而言是息差上限),一旦歐元區成員國與德國的國債息差達到某個水平,歐洲央行便會出手壓之,務求使息差重返央行可接受的水平。換句話說,預告片中出現了一個笑容詭異、疑似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的家伙,當著全世界債市炒家的面揚言:“由今天起,西班牙與德國二年期國債息差以300個基點為限,穿此水平,歐洲央行將不問情由入市買債,直至息差回落至300個基點以下!”《明鏡》這篇消息來源不確定的報道,經通訊社一傳十、十傳百,已被市場看作歐洲央行購債事在必行,而息差上限到底設在哪一水平,大有機會于9月6日議息會上拍板落實。
歸根結底,財困國跟德國國債息差之所以不斷拉闊,皆因債市質疑此等國家的還款能力,投資者要求更高回報以抵銷違約風險。這等于說,債息居高不下,是市場以至評級機構對入不敷出靠借度日國家的懲罰。
“洗腳不抹腳”而毋須面對融資成本上升的國家,美國是顯例。然而,西意并非山姆大叔,市場焉會不問回報,甘冒有借無還或債務重組風險,協助歐元區弱國融資?
《明鏡》的報道若跟實況相符,那便等于說德拉吉許下承諾,以歐洲央行龐大力量為后盾,替西意債息設下嚴密防線,炒家難越雷池半步,惟有知難而退。
問題是,市場壓力有歐洲央行頂住,開支激增債臺高筑不用面對融資成本飆升的惡果,財困國豈有不濫借濫花之理?
購債換取削赤
歐洲人雖吃慣免費午餐,但如此便宜的事,當然不會發生。
大家有沒有留意,市場上周盛傳西班牙將正式要求國際社會提供援助,投資者聞聲起舞?又一個國家攤開手掌向歐盟討錢,何喜之有?以往邊緣國向歐盟求救,歐洲央行僅配合行動,并不居于前線。
然而,這次不同,德拉吉于上月底、本周初兩度開腔,把歐洲央行購債背后的理念和附帶的條件說得一清二楚。第一,財困國債息高企,阻礙歐洲央行政策在歐元區通體遍傳,為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運作而購債壓息,并沒有超出歐洲央行的權責范疇。第二,買債師出有名,歐洲央行的角色由被動化作主動,利用購債壓息換取弱國接受嚴格削赤目標,并同意由國外機構監察緊縮政策的執行。
換句話說,歐洲央行是否出手,取決于財困國控制赤字減低負債的決心,而展示決心的第一步是政府向歐盟正式求助。市場上周為此而歡呼,并非由于西班牙終于“認衰投降”,而是沒有這一步,該國便無法取得歐洲央行助其控制融資成本的承諾。
資產規模恐大增
德拉吉這一招管不管用?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得注意購債計劃會否如《明鏡》所言,下月初便拍板落實。市場已將“預告片”當作“正場”,假使情節不一樣,觀眾有何反應,難料得很,購債阻力主要仍來自德國央行。后者對不設債息上限的購債行動尚且全力阻撓,直接導致德國央行前行長韋伯(Axel Weber)辭職,把歐洲央行總裁寶座向德拉吉拱手相讓;明確定下債息上限的購債計劃,必須立足于不設金額限制、沒有結束日期二大條件,方能對炒家起阻嚇作用。
德拉吉上月底揚言“竭盡所能保衛歐元”,指的若是無限量購買國債,不達目的(控制息差)絕不罷休,那么“竭盡所能”便不是空話一句。
問題是,不設債息上限的購債行動已令歐洲央行內部分裂;設有債息上限、目標清晰的購債計劃,肯定將令目前已逾3萬億歐元的歐洲央行資產規模進一步膨脹,德國央行反對聲音勢必變本加厲。分歧若無法擺平,又或“正場”跟“預告片”情節有別,歐洲央行購債計劃到頭來并沒有債息上限之設,德拉吉信譽大打折扣勢在必然,近日回落的弱國債息可能急速抽升。捍衛固定目標要付出什么代價,問瑞士和香港最清楚。這場游戲,風險越來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