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基本面傳來利好消息。
昨日(7月24日),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數據顯示,7月初值升至49.5,雖仍處于榮枯線之下,但已是5個月來最高值。
匯豐認為,本月PMI初值顯示前期的寬松政策已經開始產生效果,然而總需求仍偏弱,就業市場繼續承壓,因而需要繼續加大政策的寬松力度以穩增長、保就業。
匯豐上月PMI僅為48.2,本月初值則顯著上升至49.5,為過去5個月來的最高。在細分項目中,產出方面的指數升至51.2,不僅是9個月以來最高,也是4個月來首次回升到50的榮枯分水嶺上方。
新訂單指數同樣有所回暖,萎縮開始減速,不過回暖幅度仍較微弱。新出口訂單指數7月報48.2,也比6月的45.7有所反彈。產成品庫存指數回落至49.5,而前兩個月都在50以上,顯示大規模的去庫存活動已經過去。
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匯豐PMI初值結果顯示政策放松的結果開始作用于經濟,二季度GDP增速7.6%是中國經濟的底部,預計在三季度GDP增速同比能反彈至8.1%。
匯豐PMI取樣中,中小企業居多,因此被看作是中小企業生存狀況的風向標。此次數據回暖無疑顯示出連續降息的刺激效應已滲透至實體經濟領域。
“在政策層面,由于CPI至今年年末都不太可能明顯反彈,這為央行繼續降低存準率創造了條件。”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財政政策的支持以及對民間投資準入的放寬,都將有助于經濟在未來幾個月回暖,預期經濟增長有望在未來幾個月明顯好轉。
最新的匯豐PMI初值暴露的最大問題在于就業。屈宏斌說,7月就業指數有所惡化,從6月的48.8下滑至47.4,并已連續5個月低于50,目前更是2009年3月以來的低點,顯示經濟對就業市場產生壓力。
這與目前初露端倪的民工返鄉潮提前剛好契合。據悉,我國傳統的勞動力輸出大省河南等已出現從浙江、廣東、山東等沿海省份返鄉的民工,這些民工此前大部分從事建筑行業、制造業等。專家分析稱,外貿訂單萎縮,企業成本壓力以及房地產萎縮是民工“提前返鄉”的直接原因。
申銀萬國報告稱,二季度隨著經濟加速下行,就業壓力開始顯現。此次民工提前返鄉發生在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從就業的情況看,也呈現明顯的結構性特點,返鄉人員主要是建筑業、制造業中從事低端加工制造業的工人,而技術工人繼續相對短缺。
上次民工返鄉潮發生在金融危機期間。申銀萬國報告認為,如果返鄉情況向嚴重的方向發展,政府馬上會有一系列措施跟上,比如金融危機時期用的圍繞“減”“免”“緩”的政策都會及時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