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郵件牽出4.5億美元罰單
此前,英國巴克萊銀行被指控操縱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ondoninterbankofferedrate,以下簡稱LIBO R)。近日巴克萊銀行以4.5億美元的代價與檢控方達成和解,另外還為此公開了涉及該丑聞的相關郵件,C EO博達文也因此而辭職。而目前除英國外,美國、加拿大和歐盟也已經展開類似的調查,相信“巴克萊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陸續還會有更多的銀行落馬,其中肯定不乏赫赫有名者。而本來就已經成為眾矢之的的銀行業,在未來將面臨更嚴苛的監管,其自身的運行機制也不得不做出大的調整。
巴克萊僅是冰山一角
繼巴克萊東窗事發后,美國、加拿大和歐盟區已開始調查對L IB O R和其他利率的操縱。目前公開的調查進展顯示,被調查者中有很多金融業大名鼎鼎的企業,諸如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瑞銀、德意志銀行和匯豐。這些銀行從紐約到東京的分公司的很多雇員都牽扯其中。
另外就目前所公開的對巴克萊銀行的調查資料顯示,該銀行操縱利率有兩個目的:首先是通過操縱LIBO R以使交易員獲益。公開的內部郵件表明,巴克萊的交易員讓負責提交LIBO R數據的同事篡改相關數據。此外他們還串通其他銀行,將各自的要求傳遞給各自銀行的數據提交員。加拿大的調查文件也顯示,這是一場大范圍銀行同業互相勾結。LIBO R操縱丑聞實質上更像是大范圍串謀,而不是單純的銀行內部流氓交易。
有法律專家認為,這最終會讓銀行損失慘重。根據相關數據,LIBO R與高達800萬億美元的金融產品相關,影響從單純的抵押貸款到利率衍生品等幾乎所有金融產品的價格。假如監管者證實LIBO R的確被巴克萊銀行成功操縱,這將是歷史上最大的證券欺詐,波及全世界的借貸者。這將引發相關銀行的客戶以及跟LIBO R有任何金融利益交集的人提起訴訟。就目前情況來看,相關的訴訟已經揭開帷幕了。
巴克萊銀行操縱利率的另一目的是為了掩蓋某些真實的經濟狀況。在金融危機中,LIB O R提交數據偏高會被看做是金融業衰退的跡象。因此巴克萊降低它提交的數據,從而能夠降低總體數據,這使得經濟看起來沒那么糟。而目前公開的證據顯示,這明顯得到了英格蘭銀行和英國政府的默許。但英格蘭銀行對此予以否認,然而當時政府竭盡全力試圖提升公眾的信心和保持信用的流動。很多業內人士懷疑,至少有部分銀行壓低提交的LIB O R數據是經過監管者默許的。
銀行業亟須重獲信任
之前的一系列金融丑聞已經讓銀行業信譽喪失殆盡,現在的操縱利率事件無疑又是雪上加霜。業內人士呼吁,銀行業必須對自身機制做出調整,以重新獲得人們的信任。
專家表示,首先應該改變監管機制,目前LIBO R由英國銀行家協會(BBA )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管。尤其是目前倫敦金融城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LIBO R也已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基準利率之一,在這種背景下,光靠行業協會的監管顯然是不夠的。
其次,還應該改革LIBO R的確定機制。目前,共有20家銀行每天向英國銀行家協會提交借貸利率估值,后者去除最高的5個估值和最低的5個估值,通過計算余下10個估值的平均值得到每天的LIBO R值。這一定價機制假設各銀行如實匯報自己估計的借貸利率。但監管機構發現,2005至2009年期間,巴克萊高管和交易員共向LIBO R和EU R IBO R(歐洲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數據提交員請求人為更改利率257次,試圖抬高或降低利率估值,以增加衍生品交易的利潤或降低損失。
有關專家建議,LIBO R在未來應當以準確的而非估計的借貸成本為基準。雖然這在金融市場上不一定總是能夠實現的:當市場缺乏流動性或交易量不足時,就需要假設的數據來作為基準。但增加提交數據的銀行的數量可以增大操縱數據的難度。此外數據應盡可能地進行交叉檢驗,實現這個目的,不僅要搞清楚銀行的借款成本,也要弄清在何種利息水平上他們才愿意貸款。整個過程還應該有外部監管者的介入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