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比幣值暴跌、私人投資耗竭、GDP增速下滑,昔日印度經濟的奇跡如今略顯蒼白。現在又逢7月,老大難問題再度出現:雨季姍姍來遲,可能進一步拖累經濟。
眾所周知,印度是世界排名第二的農業出產國,農產品除了出口,內需也占大半比例。正如印度《經濟時報》所言,這又是一年中曝光印度軟肋的時節:如果雨季不來,就會影響農業收成,推高糧食價格,從而加重通脹壓力和政府財政負擔,對已經放緩的經濟更為不利。
印度經濟在2004年~2008年的平均增速達9%,但鑒于從2011年第一季度的7.8%后連續出現下滑態勢,印度已成為各大機構唱衰的對象。
數據顯示,印度經濟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長率約為5.3%,不僅低于2011年第四季度的6.1%,更遠遠低于過去曾把印度推上金磚國家地位的兩位數增長率。在今年3月剛剛結束的2011財年中,印度全年的經濟增長為6.5%,低于上一個財年8.4%的增長勢頭。
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P)曾于6月11日對印度經濟現狀發布“降級”警告,認為印度國內GDP增速放緩、經濟政策面臨巨大的政治障礙成為了印度恐失去投資級主權債務評級的主要因素。印度財長穆克吉第二天就對標普發出強烈抨擊,他認為標普的操作缺少透明度,而且印度國內的經濟情況肯定要好于標普報告的評價。
不過,令印度失望的是,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中的惠譽緊接著在6月18日將印度的主權信用評級從“穩定”下調至“負面”,預示其經濟發展前景難以樂觀。鑒于印度經濟的悲觀前景,甚至有傳言“金磚四國”(BRICs)中的“I”可能會被近期經濟表現更為搶眼的印度尼西亞替代。
近期,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更以“印度經濟告別奇跡”為封面,刊文解析了印度經濟失速的現狀。印度經濟放緩,國內矛盾難辭其咎:印度國內大幅舉債,私營企業發展受限,通貨膨脹高企,重大改革常年遭到反對。同時,印度國內賄賂成風、政策混亂和官僚作風的盛行不僅使國內企業家深感不滿,還直接影響外來投資的引進。而且,針對外國投資者的高壓政策使國內巨額財政赤字難以平衡,盧比也大幅貶值。
對于印度經濟疲軟的現狀,《經濟學人》認為,印度國內存在的兩個深層性的政治問題不容忽視:首先,印度國內的行政體系仍未實現現代化;其次,鑒于印度國內根深蒂固的官僚體制,印度政壇也逐漸支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