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or操縱不是銀行業第一起價格操縱事件,但它卻是性質最惡劣的事件之一,讓人回想起1991年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國債丑聞,此丑聞令該公司陷入困境,如今,所羅門兄弟已被納入花旗集團(Citigroup)旗下。當債券交易員保羅•莫澤(Paul Mozer)在國債市場上提交虛假報價之后,所羅門兄弟首席執行官約翰•古德菲瑞德(John Gutfreund)被迫辭職。
2002年,美國天然氣市場發生一起類似的丑聞后,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對多家公司實施了處罰。經查實,其中一家公司保留了一份標有“虛假”字樣的電子報價清單,用以冒充真實價格。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CFTC專員斯科特•奧馬利亞(Scott O’Malia)在回想起被他稱為“極其蠻荒的西部”的能源行業時表示,“那個行業里沒人知道,究竟誰是執法者,誰又是違法者。”
近期以來,人們對美元掉期市場提出了疑問。美元掉期是與政府債券收益率掛鉤的衍生品,其價格每天上午11時在紐約確定。正如Libor一樣,主導其定價過程的也是少數幾家銀行。
同樣,石油市場的定價——由普氏能源資訊(Platts)等資訊機構來操作——也受到人們的審視。作為國際監管機構的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警告,石油基準價的設定“存在著被虛假報價操縱的風險”。
Libor丑聞此番得到詳細披露,將進一步強化監管機構與銀行就一個問題進行角力時的力度,這個問題就是:應強制將多大比例的衍生品市場移至交易所內,或者執行中央結算,以確保價格透明度。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國會通過了《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其中就含有對上述市場進行改革的條款。然而,CFTC在進行執法時,遭到了多家銀行的強烈抵制。
不久前摩根大通(JPMorgan)發生了交易丑聞,此次Libor丑聞將使其產生的震蕩進一步擴大。迄今為止,摩根大通由于對沖頭寸不當已虧損約50億美元,致使監管機構進一步強調加大對銀行的監督力度,以及強令銀行提高透明度。
Libor事件的調查范圍非常廣泛,從歐洲、美國到日本的監管機構正攜起手來,對近20家銀行進行調查,因此監管機構的行動力度會比以往強得多。
但對于巴克萊,各方的反應尤為強烈,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大西洋兩岸已發起一連串的監管和稅務調查,令巴克萊苦不堪言。在英國,巴克萊因誤報交易數據和提供劣質咨詢服務而被罰款;在美國,該行由于違反不得向專制政權提供融資的禁令而被罰款。
今年早些時候,英國政府也采取了行動,阻止巴克萊執行兩項“具有高度濫用性的”稅務方案(它們可能導致英國國庫少收入5億英鎊),加劇了外界長期以來對巴克萊稅收籌劃的疑問。
此外,鮑勃•戴蒙德(Bob Diamond)本人也引發了爭議。在不久前的一次年度股東大會上,有三分之一的股東投票反對巴克萊去年的薪酬報告。此前傳出的消息是,戴蒙德得到的薪酬總額達到近2500萬英鎊,其中包括一項存在爭議的600萬英鎊“稅收均衡”款項。
盡管數月來不斷傳出火爆的消息,戴蒙德卻一直不斷地強調,巴克萊在意自己的“企業公民”身份。批評人士表示,戴蒙德的這一說法現在聽起來讓人更覺空洞。
數天前,戴蒙德在給下議院財政部特別委員會(Treasury Select Committee)主席安德魯•泰瑞(Andrew Tyrie)的信中,又重復了他的陳詞濫調。未來的幾天或幾周內,戴蒙德將必須親自向該委員會解釋情況。他在信中寫道:“我堅信,巴克萊應全面履行企業公民的職責,一以貫之地從事合理、誠實的行為,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上都對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他是否能將上述使命進行到底,目前取決于愈發焦慮擔憂的股東是否準備再給他一次機會,而與此同時,日益不滿的政府也發出了不少批評。
自弗雷德•古德溫(Fred Goodwin)被迫卸任蘇格蘭皇家銀行(RBS)首席執行官以來,已過去3年有余,而距離戴蒙德向泰瑞領導下的委員會表示銀行“懊悔和道歉的時期”已結束,卻連一年時間都還不到。最近發生的事件,給戴蒙德的這一言論打上了一個問號。戴蒙德已被迫向公眾道歉,并正面臨著該委員會的又一輪質詢。
戴蒙德表示不打算辭職(注:戴蒙德已于周二辭職)。但如果他被迫卸任,那將給所有銀行的老板們再次敲響警鐘,尤其是Libor丑聞所牽涉的其他銀行的老板們。
辭職可能會平息公眾的憤怒。至于這能否解決根本的問題,就很難說了。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行長默文•金爵士(Sir Mervyn King)呼吁銀行業進行一次“真正的文化變革”,這一變革必須觸及比人事任免更深遠的層面。
“以為把一兩個人趕下臺,問題就解決了,這是說不通的。”戴蒙德日前表示,“如果機制保持不變,即使換成其他人,也只會按照相同的方式行事。”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