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國內車市形勢一片大好,不料2004年風云突變,宏觀調控、銀根緊縮極大制約了市場需求;部分廠商為完成年初任務大舉降價,最后演變成一波前所未有的降價潮。降價短期內促進了銷售,但更多消費者擔憂還會降價,整個車市由此陷入可怕的持幣待購潮之中,且愈演愈烈,成為行業迄今最慘痛的教訓。
4月份剛過,各大進口車品牌競相發布了亮眼的銷售數據:今年1-4月,寶馬在華銷量增長了35%;作為寶馬最大競爭對手,奧迪增長了41%,捷豹路虎增速更“猛”,一季度同比增長了110%!
表面看來,今年進口車市場仍然是形勢大好。不過,由于市場需求萎縮超出預期,在市場終端,很多經銷商承受著空前沉重的庫存壓力。記者調查發現,奧迪、寶馬的大部分經銷商庫存量都在2個月以上,接近警戒線。
分析人士表示,今年進口車市場增幅預計只有20%,較2011年將出現較大回落;但不少進口車品牌仍按照50%以上的增速制定計劃,供求失衡端倪已經顯現;由于進口車相比之下調整周期更長,業界專家警告說,中國進口車市場顯示出過熱的跡象,如果不及時調整面臨較大風險。
供需失衡下的變局
記者調查發現,4月份開始,大部分4S店里豪車價格戰已經偃旗息鼓,紛紛回到促銷前的價格。不過,這可能是暫時現象。
中國進口汽車貿易有限公司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進口車海關進口量和上牌量之間有14.8萬輛的差額,進口車庫存深度為1.8(月),而2012年一季度,由于經濟放緩,需求不旺,這一指標已超過2(月),已接近警戒線。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奧迪、寶馬等豪華品牌的確面臨很大庫存壓力,大部分經銷商庫存量在兩個月以上。某奧迪經銷商透露,原本奧迪是豪華品牌中價格最穩定的,但無奈競爭對手大幅降價,而自身庫存壓力太大,不得不加入價格戰。
以一家豪華車4S店月銷200臺、平均每臺車50萬元計算,兩個月庫存意味著要上億元資金。今年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政府對資金控制尤為嚴格,貸款利息高企,讓很多經銷商面臨前所未有的資金壓力。
進口車市場供大于求的根源在于廠家。過去兩年豪華車一車難求的形勢,極大刺激了這些廠家,他們紛紛在今年加大了進口量,其中大部分是按增長50%、甚至70%-80%的增長率來進口新車,而一季度進口車市場增速不過22%,供求失衡導致價格戰。
廠商寄望4月份市場開始逐步回暖,但目前各方傳遞的信息并不樂觀;如果市場需求不增加,經銷商仍會維持沉重庫存壓力,這也意味著“不會再降價”成為一句空話。
突然上演的價格戰
過去兩年一直高歌猛進的進口車市場,今年以來風云突變。盡管進口車整體市場仍維持22%的增速,但部分進口車品牌似乎對此仍不滿足,不斷加大促銷力度。
預知市場形勢不好,2月份奔馳率先發力。奔馳旗下的進口車S300L突然大幅降價,最高降價26萬元左右,其低配款車型拉低至60萬元左右。隨著其銷售渠道整合的推進,其國產奔馳E級也于3月中旬大面積調價。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近期發布的公告稱,今年2月份豪華進口車價格同比下降3.69%。截至3月份,進口車終端平均優惠3.8萬元,其中,轎車、SUV和MPV平均優惠分別為8.5萬元、1.2萬元和4.3萬元,這表明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
或許是因為這些品牌已經完成一季度銷售目標,3月份過去之后,進口車價格大戰有所收斂。許多豪車經銷商將此輪降價稱為“快閃式”促銷只是在短時間內降價銷售部分車型。有經銷商對此表示,這輪價格戰只是為了清理庫存,是特殊情況,事實是這樣嗎?
經銷商遭遇“雙重夾擊”
目前身在市場一線的進口車經銷商,普遍感受到了經濟低迷帶來的絲絲寒意。他們不僅面臨沉重的資金壓力,還不得不面對利潤下滑的事實。
龐大集團董事長龐慶華日前透露,今年一季度,龐大集團經營的進口車銷量增長和去年持平,但是只有數量、沒有利潤是最大的問題。龐大集團是國內最大汽車經銷商之一,目前旗下代理著奔馳、奧迪、Jeep、斯巴魯、三菱、道奇等進口車品牌。
根據龐大集團的統計,由于去年不少車型均出現加價銷售的局面,今年為了搶占市場,多數車型紛紛降價,“因此,和去年同期相比平均每款車的利潤下降15萬~20萬元,甚至有些車型是賠本賺吆喝。”龐慶華稱。
中進汽貿副總經理孫勇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國外汽車企業對于中國進口車市場過于樂觀,今年該市場的庫存仍會上升,價格面臨下行壓力。
“一方面供給非常充分,需求增長卻非常緩慢,另一方面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汽車經銷商數量高速增長,競爭也在加劇。從全年來看經銷商利潤將呈現下降態勢,”孫勇說。
中進汽貿預計,今年進口車市場增速預計20%左右;由于宏觀經濟仍處于“尋底”過程中,進口車市場今年很難有大的起色。如果廠商不適時調整供貨節奏,雙重壓力之下,經銷商面臨的挑戰將非常大。
盡管相比合資和自主經銷商,進口車經銷商利潤要豐厚得多,但由于單臺車價格更高,他們要面對的資金壓力要更大。
并不明朗的未來
“進口車市場今年面臨的風險非常大,”上周,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談到進口車形勢時,顯得憂心忡忡。他說,目前發生在豪華車市場的降價潮,是一場惡性的價格戰行為。“我很擔心2004年國產車遭遇的恐慌局面在今年進口車市場重現,”崔東樹說,進口車市場形勢逆轉可能比多數人想象中來得更快。
里昂證券駐北京分析師Scott Laprise警告稱,豪華車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感受到市場下滑的影響,當常規汽車市場最終陷落時,豪華車勢必也將陷落。這只是時間問題。
“有些品牌今年還盲目追求極高增長,我認為是不負責任的,也是非常危險的,”奔馳(中國)銷售副總裁蔡公明多次強調,豪華車市場很多品牌不理智,以前廠家以產定銷,吃虧的經驗并不少。
“今年豪華車增速已明顯下降,如果還一味求量,這樣下去大家都很難過,”蔡公明說,我強烈呼吁大家回歸理性。相比奧迪和寶馬兩大競爭對手,奔馳今年增長速度落后不少,蔡公明說,這是奔馳主動縮減供應量的結果。
不過難題在于,相比國產車,進口車涉及長途運輸和報關等手續,調整時間更長,一般在半年以內,即使廠商主動調整,實際起的作用也會滯后很多,更加大了市場調整的難度。
泡沫化風險 挑戰前所未有
“我們店原來有不少客戶訂好了車,但到了提車時間卻突然不來了,”上周,華南地區某雷克薩斯4S店銷售經理向記者訴苦,今年形勢讓很多人意外。據記者了解,當下這樣的事件并非個例。
崔東樹說,今年股市和樓市都不景氣,人們一夜暴富的機會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由于看不到前景,很多消費者更是收緊錢袋,因此進口車市場的需求萎縮是必然趨勢。
分析人士發現,國內和國外汽車制造商花費數千萬美元投資于巨大的消費市場,中國豪華車領域顯示出過熱的所有跡象。消費市場的過快增長會導致其在很多方面產生泡沫,一旦需求量無法跟上豪華車市場當前高速擴張的產量,這種泡沫更加明顯。
崔東樹分析,目前國內進口車市場泡沫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所有豪華車品牌都要進入中國,并且不管是否適合都要引進全線產品,對于市場的預期和銷售計劃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不斷加速擴建銷售網絡,大量補進庫存。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進口車和豪華車品牌共增加經銷商99家,遠遠高于合資品牌的80家和自主品牌的26家。
中進汽貿副總經理孫勇表示,從整體市場上看,進口車經銷商在2012年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競爭將非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