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橡膠庫存長時間居高不下的風險終于被集中地釋放了出來,就在上周,上海期貨交易所5月份交割的天然橡膠期貨打破了近3個月的平靜,在短短的5個交易日里,每噸價格下跌了1205元,跌幅達4.27%;遠月交割的天然橡膠1209合約跌幅更是超過了5%,以春節后的最低價25540元/噸收盤。而此時青島、天津等多地曾經囤積橡膠現貨期待價格上漲的貿易商已經是欲哭無淚。
暴風雨前夜
暴風雨在來臨之前總還是會有一些征兆的:港口積壓的橡膠甚至出現了發霉,期貨市場上的天然橡膠行情也出現了“彎腰低頭飲水”的走勢,橡膠價格暴跌之前的周末,在上海期貨交易所與天津一德期貨一同舉辦的天津及環渤海地區橡膠產業交流會場里已經是座無虛席,晚到一些的橡膠相關企業的老板們不得不站在門口做著筆記……
一位很早就到場的王姓橡膠貿易商向新金融記者表示,他年初進的橡膠已經出現了近10%的虧損,而現在即便是指望虧著錢把貨賣出去似乎也是不可能了,“現貨銷售周期長,一看到有下跌的苗頭,誰都不會接你的貨,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過來看看在期貨市場上能不能找點辦法躲過這一劫。”從會場里聽講者急切的眼神中不難看得出來有著和他一樣心情的參會者不在少數。
現貨企業的切身感受與專家的分析保持了一致,中國橡膠信息貿易網副總經理徐教慶告訴新金融記者,雖然目前國際主要天然橡膠產區的天氣預報還是以干旱少雨為主,不利于天然橡膠增產,并且天然橡膠生產國協會(ANRPC)報告的一季度產量低于預期,但是國內外市場的天然橡膠需求已經開始出現了滑坡跡象。
徐教慶向新金融記者分析,從國外情況來看,歐債危機縈繞不斷,宏觀經濟的形勢難有樂觀表現,歐洲新車注冊量前3個月下降了7.7%,主要輪胎生產國之一的日本1-2月輪胎產量下降了1%,與之同步的是該國1-3月天然橡膠進口下降3.2%至19.8萬噸;而國內的情況是主要汽車生產企業銷量均出現下滑,對美國1-2月的輪胎出口減少了1.4%,雖然中國1-3月輪胎產量增長16.3%,但未來出現拐點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種種因素與復雜的經濟走勢,對天然橡膠形成了整體的利空因素,在二季度不排除天然橡膠價格有再次探底的可能。
一德期貨研究院分析師李婷婷對新金融記者表示,目前不僅僅是青島保稅區現貨庫存居高不下,連日本的民間橡膠庫存都同樣處于高位,加之東南亞地區正進入割膠季節,后期天然橡膠的供給量還會增加,這無疑打開了橡膠價格大幅下跌的空間。
橡膠價格即將發生的劇烈波動也被一些研究機構“嗅”了出來,一德期貨副總經理李忠民告訴新金融記者,正是看到天然橡膠價格存在著大幅下挫的風險,同時又了解到有不少現貨企業囤積了大量天然橡膠,使他們產生了向相關企業介紹期貨市場避險功能的想法,而這似乎正趕在了關鍵的時間節點上。
誘惑還是方舟
新金融記者從多家橡膠相關企業了解到,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對橡膠期貨有了時間不短的了解和參與,但是真正成功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規避的企業卻屈指可數。
天津期貨業協會會長張書鳴所做的介紹也印證了這一點,他告訴新金融記者,河北衡水地區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橡膠城,在那里曾經有不少參與橡膠期貨交易的貿易商,但是幾年下來,利用期貨工具實現減少風險損失保障收益的人為數并不多。因為看不到身邊有成功的先例,一些沒有參與期貨交易的貿易商對上門來介紹期貨市場的期貨公司業務員只是報以打趣和搖頭。
多年從事期貨業務工作的盧榮明向新金融記者透露,上述情況是早先期貨市場不規范發展時期所留下的后遺癥,當時的期貨市場投機色彩濃厚,企業套保、交割遇到的限制很多,難度也大,這就導致了當時的期貨市場參與者只知投機不知避險,而做期貨業務的經紀人也只把投機獲利作為招徠客戶的利點,對期貨市場的本質功能乃至基本知識都很少向客戶介紹,一些參與者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了市場,最終承擔了虧損的結果。
長期向橡膠企業推廣期貨市場相關知識的一德期貨機構聯絡發展部副經理韓國強告訴新金融記者,不少相關橡膠機構的虧損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不了解期貨市場風險與期貨市場規律,在缺少專業學習和指導的情況下,造成了不應該出現的損失,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期貨市場是保證金交易,杠桿比例相對較高,如果一個參與者使用100%的本金參與交易,哪怕是價格非常小的波動都有可能造成保證金不足而被強行平倉,而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一些橡膠企業在進行套期保值時,往往禁不起市場價格波動的誘惑,中途改變了自己的目標進行投機,使本來無風險的套期保值變成了臨時的投機決策,一旦風險暴露出來,損失的概率也就增大了,而這正是橡膠企業在市場價格劇烈波動時所需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