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公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再次表達了對價格上行風險的擔憂,因此在對未來貨幣政策走向的表述上,沒有出現之前多次提到的利率等價格調控手段。
央行認為,總體來看,目前經濟增長、就業相對平穩,國際收支繼續趨向平衡,物價相對處于不穩定回落狀態,對經濟回升較為敏感,宜保持住目前較為均衡的經濟運行狀態。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經濟發展方式逐步轉變,中國經濟增長、就業和通脹之間的關系與前些年相比可能已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更好地平衡增長與通脹之間的關系,需要改善供給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交易費用、改善收入分配。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從中長期看有利于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拓展經濟長期增長的潛在空間。”報告稱。
央行在報告中表示,下一階段要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按照總量適度、審慎靈活的要求,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繼續優化流動性管理,綜合考慮外匯流入、市場資金需求變動、短期特殊因素等情況,運用逆回購、正回購、央行票據、存款準備金率等各種流動性管理工具組合,靈活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引導市場利率平穩運行。
報告提出,要加大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密切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扎實推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發揮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措施對信貸結構的針對性引導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把握好貸款投放節奏和結構,切實做到有保有壓,有扶有控。構建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著力改進和提升“三農”金融服務。
關于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的問題,央行在報告中要求,應加快培育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增強風險定價能力,研究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步驟和途徑,提高中央銀行市場利率調控水平。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繼續改進央行外匯操作方式,降低干預頻率,增加靈活性,使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