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信貸投向反映了當前經濟運行情況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存在企業看空長期經濟預期的跡象;未來信貸投向更應注重精細化,以促進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
根據央行4月25日發布的《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一季度企業貸款增速繼續回升,流動資金貸款同比持續多增,小微企業貸款穩步增長;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放緩;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回落;“三農”貸款增速減緩,農村貸款、農戶貸款增速仍高于同期各項貸款。
專家認為,信貸投向反映了當前經濟運行情況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存在企業看空長期經濟預期的跡象;未來信貸投向更應注重精細化,以促進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
企業擔憂長期經濟形勢
一季度企業及其他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6282億元,同比少增3748億元;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增加1.36萬億元,同比多增7992億元。3月末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6.26萬億元,同比增長7.3%,比上年末低2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1532億元,同比少增697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這說明企業對長期投資和經濟預期相對看空,沒有短期投資看得明顯。銀行業對長期信貸的風險預期也提高了,銀行資金來源和負債的短期化比較明顯。
“說明企業對未來經濟增長不樂觀,信心不足,對固定資產和研發的投入比較謹慎,更加注重解決短期運營資金問題。”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經濟師周景彤對本報記者表示。
季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10.38萬億元,同比增長20.5%,比同期大中型企業貸款分別高8.6個和6個百分點,比全部企業貸款高5.3個百分點。周景彤認為,這是去年以來國家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政策的效果顯現。趙錫軍分析,由于大型企業客戶的競爭趨于飽和,中小企業發展快,對資金的需求旺盛,銀行競爭開始轉向中小企業,推出不同的中小企業支持機制。
信貸投向反映結構調整
3月末,房地產貸款余額11萬億元,同比增長10.1%,比上年末低3.8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2427億元,同比少增2812億元。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余額4306億元,同比增長63.7%,一季度增加391億元,占同期房產開發貸款增量的47.1%。
“房地產信貸出現了兩極分化,商業開發和個人購房貸款增速下降,但保障房貸款同比大幅增長。”趙錫軍表示,這個數據跟經濟結構調整和房地產調控政策是一致的,國家在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
周景彤表示,房地產還在調整當中,銀行對房地產商業貸款更加謹慎;由于政策扶持,保障房的開工量很大。
3月末農村貸款余額12.87萬億元,同比增長21.3%,比上年末低3.4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7183億元,同比多增198億元。趙錫軍解釋,“三農”一直是我國政策支持的重要領域,增速放緩說明以前投入在農業上的信貸量大,現在回歸常態,銀行對農業的貸款更謹慎和穩定。
報告還顯示,中部地區貸款增速回升,西部地區貸款增速繼續快于東中部。周景彤分析,在區域經濟上,產業西移跟整個宏觀經濟匹配,也說明東部地區受國際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更大,國內經濟轉型對東部的影響也比西部要大。
未來投向應更精細化
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回落,說明企業和銀行對長期風險的預期都在上升。專家表示,如果這種擔憂持續的話,會對未來經濟增長產生一些隱患。
“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回落,如果是結構調整和企業升級換代,可以理解,但如果一直持續的話,可能會影響制造業的擴張和發展。”趙錫軍說。
周景彤對未來經濟增長比較樂觀。他認為企業不要太悲觀,被短期數據影響。“雖然經濟增速放緩,但是增長潛力還是比較大: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潛力很大,產業轉移;另外消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加上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加快,解決金融壓抑問題給民間資本更大發展空間,對刺激經濟發展和解決就業都有好處。”
“三農”信貸也存在結構調整問題,要更注重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和現代化和升級換代。
“農業、制造業和房地產等等,每個行業都需要結構調整,信貸投向上需要更加精細化,從以前注重規模向注重結構轉變。”趙錫軍建議,未來銀行信貸投放結構要跟產業發展變化、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