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貿易增長是否還有空間?
據商務部測算,去年我國占世界貿易總量10.8%左右,而從歷史數據來看,西方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德國都曾經達到20%甚至更高的世界貿易份額。
“我國的理論界都在分析說中國的對外貿易占全球份額多少是合適的,今天有很多專業人士,請大家算算看多少比例是合適的。”上周末由商務部研究院主辦的外貿形勢新春報告會上,商務部副部長鐘山給在座的專家學者布置了這道題目。
在他看來,中國在國際市場上仍有空間。
新興市場5個點
僅僅3月19日至21日3天,美國接連對中國產品發起5宗貿易救濟措施,密集程度前所未有。
“在外部環境上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今年以來我國共遭受了8起貿易摩擦,涉案金額22.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80%。”鐘山表示,歐洲國家提出的產業回歸計劃,與中國形成了正面競爭。
由于國內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資源能源成本等要素價格上升,再加上人民幣匯率升值,外貿傳統競爭優勢有所削弱。
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如紡織、箱包、玩具等產業,勞動力成本因素影響較大,要素成本增加之后,直接導致競爭力下降。
“我們能夠看到越來越多對成本敏感的外資和內資開始對外轉移,如果這個趨勢再持續5到8年,可以想象它會對我們的外貿和經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表示。
對此,商務部今年及今后一個時期內,外貿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是優化外貿國際市場布局和國內區域布局。
據鐘山介紹,第一個布局是國際市場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力爭到2015年末,除美、歐、日、港這些市場以外的新興市場,要提高比重5個百分點。
第二個優化國內區域布局角度,穩定東部沿海地區外貿規模同時,支持東部地區加快外貿轉型升級的同時,加快中西部地區外貿發展,力爭到“十二五”末中西部地區外貿占全國外貿的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
“去年沿海10個省占我國對外貿易大概是88%左右的份額,也就是說中西部地區只有12%,實際上去年已經發生變化了。2010年我國沿海地區占外貿份額大概是90%,其他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還不足10%。”鐘山表示。
政府別再當保姆
從1-2月的進出口增長情況看,我國進出口累計增長7.3%,雖然這個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和第四季度有較大的回落,但是商務部研究院中貿研究部副主任李健認為已經顯示出一些積極的跡象,比如對美國增長12%,對日本增長14.7%。
“中國對美國和日本的出口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現在已經高于整個的出口增速,這說明發達市場中這兩大市場的需求在回升。”李健表示。
盡管如此,外貿形勢仍不樂觀,企業界對外貿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方面有更多期待,商務部表示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相關的政策措施。
據鐘山介紹,在財稅政策方面保持出口退稅政策的穩定,加大出口退稅的力度,在貨幣政策方面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引導企業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對匯率浮動,積極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的工作,擴大出口服務貿易試點企業名單。
在金融政策方面完善貿易融資業務差異化的監管政策,支持商業銀行增加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服務水平,提高對小微企業的出口信用保險的覆蓋面。
在貿易政策方面加快加工貿易審批,引導加工貿易向產業鏈的延伸,繼續履行對最不發達國家零關稅的承諾。同時要改進許可證管理。
在李健看來,國內進出口管理體制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變化。市場經濟體制仍需深化,很多產業在擴大對自己產業的保護,民營企業難以平等地進入,而且從外貿方面來講,國家的財稅金融政策還不夠穩定和制度化。
“部門之間的協調性還不夠,涉及到外貿的主管部門很多,有的機關機構迷戀行政手段,辦事效率低、服務意識差,這樣一種體制環境就造成了很多企業仍然把政府當保姆,仍然寄希望于國家的政策,實現自己的利潤和增長,這種中長期的問題實際上也是今年的問題。”李健說。
“政府在目前階段一定要防止出臺以穩出口的短期臨時性政策,變成長期轉方式、促改革和調結構的障礙,也就是說我們的政策究竟是順周期的政策還是逆周期的政策。”張燕生表示,在逆境中尤其要轉變的是政府,政府要更加相信企業,在困難的時候讓外貿企業抓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