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2011年末中國外債數據》顯示,2011年末,中國外債余額為6949.97億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臺灣地區對外負債,下同)。其中,登記外債余額為4457.97億美元,企業間貿易信貸余額為2492億美元。中長期外債余額為1940.96億美元;短期外債余額為5009.01億美元,占外債余額的72.07%。
專家分析,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人民幣升值預期和中外利差等因素導致了短期外債占比的持續上升;償債壓力不大,幾乎不存在償債的風險,但是高企的短期債務占比需要加強管控。
金融動蕩致短期外債上升
本報記者對比外匯局歷年數據發現,中國外債結構中,短期債務的占比呈現持續攀升。2009年短期外債占比為60.08%,2010年達到68.44%,去年末已超過72%。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本報記者表示,近年全球金融市場不穩定,投資者傾向于短期判斷,對外投資越來越短期化,全球資金投資期限縮短;目前全球經濟信心沒有恢復,歐美經濟長期充滿不確定性,投資者更注重短期和眼前的效益和風險;經濟形勢不明朗,投資者對實體經濟更加謹慎,而全球經濟的寬松,資金必然更注重在金融市場的短期投資甚至是投機;加上今年許多國家都是換屆年,經濟政策可能會變動較大,投資者也更謹慎。
“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熱錢的套利投機也是短期債務上升的一個原因。”中信銀行國際金融市場專家劉維明對本報記者分析,中國和外部市場的利差比較大,導致熱錢在境內外市場流動頻繁。另一個原因是,由于利差和籌資難度差異,中國的企業從境外借貸比在國內貸款成本更低。
在去年末登記的債務余額中,近76%是美元債務。趙錫軍表示,美元是當今用的最廣泛和流動性最好的貨幣,投資者兌換和投資更加方便;此外,借美元債務也有一些好處, 當前美國的利率很低,借貸的成本就比較低,加上近幾年人民幣對美元一直處于升值,當中存在匯差,償還時的額度比借貸時會有所減少。劉維明表示認同。他認為,由于外部經濟的不確定性、內外利差縮小和匯率波動幅度加大,未來短期債務占比的波動可能會比較大。
無償還風險
短債占比需監控
從外匯局數據看,不管是負債率還是債務率都呈小幅上漲的趨勢,但均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之內。趙錫軍認為,債務率上升主要跟中國的經濟的外向性程度相關,因為中國資本管制比較嚴格,主要是貿易相關的融資和借款;另一個因素是中國鼓勵企業走出去,必須在境外籌措外幣資金,而且籌借外幣比在境內人民幣籌資成本更低。
面對債務率的小幅上漲,尤其是短期債務占比的持續攀升,中國會面臨償債的風險嗎?在趙錫軍看來,從國家來講,總體上不會有太大壓力,也不會出現還債的風險。因為中國仍是貿易順差為主,外匯收入上沒有問題,所以外匯市場的流動性較好,企業要還債的話,可以從同業市場上買到外匯;此外中國有巨大的外匯儲備。“但具體到各個債務人的財務狀況千差萬別,可能個別企業存在現金流問題,償還不了。”
“從債務規模上看,不足為慮,但是短期債務占比過高值得重視。”劉維明告訴本報記者,國際上公認短期債務的占比一般在25%—30%之間,未來需要加強短期債務占比的管控,尤其是當中國逐步開放資本賬戶和利率市場化以后,資金的流進流出波動會比較大,要監控好對金融體系的風險。
本報記者對2011年末和2011年三季度末的外債數據進行比較發現,年末債務余額比9月末的債務余額少了21億美元,短期債務少了67億美元。
趙錫軍認為,這與第四季度資金大量外流是一樣的,因為資金債務結清用于償還債務后撤出了。劉維明則分析,去年9月份之后國際上對人民幣匯率和中外利差不同與預期,加上外部經濟的資金需求,導致資金短期流動比較大,我資本賬戶甚至出現了逆差。“這也是一個將來資本賬戶開放后面對資金進出大幅波動的預演。如果資本賬戶開放后,短期債務占比還這么高的話就很危險,所以短期債務占比的管控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