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者思路轉變期貨新產品將頻現、中資爭做國際期貨交易所會員忙“出海”、香港兩交易所力爭離岸人民幣商品期貨發展——作為全球商品消耗大國,中國似乎正在三路齊發試圖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
上海將推原油期貨合約
有外媒日前報道稱上海期貨交易所(下稱“上期所”)擬推出原油期貨合約,并將對境外投資者部分開放。
有了解相關情況的一位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上期所準備推出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合約,同時將很快推出谷類期貨合約產品。該人士指出,最近監管層的表態以及國債期貨仿真交易等多個新產品的推出,顯示出中國資本市場將以快于此前的速度開放。
國際期貨經紀商新際集團(Newedge)全球固定收益、貨幣和商品交易主管John F. Fay認為該產品“相當令人興奮”,并認為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合約將吸引全球投資者關注。
中國欲奪大宗商品定價權
Fay認為,商品市場正在產生定價形式和市場結構的轉變,中國被動接受商品生產者定價的情況將發生改變,市場中心也將從流動性提供者轉向亞洲市場。
實際上,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曾表示,要抓緊建設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貨,逐步增強中國在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市場上的定價權。BP世界能源統計2011年數據顯示,中國消耗著全球40%的金屬、20%的能源以及21%的農產品。
而目前,中國的商品期貨市場仍全面對境外投資者關閉。市場人士認為,除進一步開放市場外,中資機構要“走出去”了解國際市場、尋求國際客戶,在現階段可利用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優勢,發展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吸引國際投資者。
據本報此前報道,中銀國際曾試圖通過并購已破產的曼氏金融(MF Global)倫敦業務,從而獲得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圈內會員資格及客戶群。但此后中銀國際放棄收購,轉而申請LME會員資格,預計將在今年第一季度獲批。
Fay指出,不少中資機構已開始在海外設立分支,但目前仍未有一家能在國際商品交易中扮演重要角色。他認為,從頭開始建立大宗商品期貨交易業務難度相當大,海外并購不失為捷徑,但要特別留意相關資產風險。他認為,中資機構的中資客戶基礎將為其“走出去”帶來正面影響。
新際金屬事業部亞洲區總經理石成虎指出,中資機構正在獲取國際商品期貨交易會員資格、發展基礎設施階段,而國內期貨市場則完全對海外投資者關閉。他認為,在國內期貨市場慢慢開放的過程中,香港市場可起到連接中國內地和國際投資者的作用。
事實上,去年5月開始運作的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在籌備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及白銀期貨合約,據介紹,其他人民幣計價的產品還將拓展至銅期貨和基本金屬期貨合約。香港商品交易所數據顯示,從開業至昨日(2月13日)下午,累計總成交量達到100萬張,總成交額超過5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