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美國勞工部公布,2012年1月份美國非農就業人數增加24.3萬人,失業率由上月的8.5%下降至8.3%,均明顯好于分析師預期。
從數據來看,美國在創造就業崗位方面確實取得了進展,但還不夠快。最近3個月,非農就業人數分別增加15.7萬、20.3萬和24.3萬,表現出上升態勢。目前的非農總人數仍低于危機前的560萬人,如果每月新增人數少于25萬人,非農就業總人數在2014年之前就沒有希望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本月新增人數剛剛接近了這一數值,趨勢能否維持仍有待觀察。
從行業來看,制造業、臨時援助服務業、教育與健康服務等行業在增加就業方面的貢獻較大;建筑業雖然新增就業2.1萬人,但較上月減少了1萬人,顯示房地產市場回升力量仍然不足;信息服務業和金融業就業則是拖累因素,分別減少了1.3萬人和5000人。值得一提的是制造業,1月份新增就業人數5萬人,較上月增加1.8萬人。這對于美國經濟來講,積極意義是比較大的。但從伯南克日前在國會所作證詞來看,美國制造業近期回升的動力主要源于老舊設備的更新需求,是否為新投資周期啟動所拉動,目前還難以確認。如果新投資周期未能啟動,那么制造業回升的持續性就值得懷疑了。
與新增就業人數相比,1月份失業率從8.5%下降到8.3%的積極意義其實并不大。失業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就業參與率的下降有關的。1月份美國不計入勞動力的人數達到了8787萬人,環比大幅增加了117.7萬人,應該是與放棄找工作的人數大幅增加有關。這導致1月份美國就業參與率下降到了63.7%,創下198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盡管新增就業人數明顯上升,但裁員人數大幅增加的勢頭同樣需要關注。根據挑戰者裁員報告,2011年企業宣布的裁員人數達到了60.61萬人,較2010年的52.99萬人增加了14%;金融業裁員人數與2010年相比則增加了165%至6.4萬人;政府裁員人數為18.31萬人,是2002年以來新高。今年1月份,美國企業裁員人數達到5.3萬人,是近5個月以來的新高。
綜合來看,個人認為,美國整體就業情況并沒有得到多大改善。1月份就業總人數與總人口(16歲以上人口)的比值依然處于58.5%的低位,連續3個月沒有變化。這個指標從2006年的63.4%直線下降到2009年底的58.2%,2010年至2012年1月,處于58.2%至58.7%,始終未能回升。與去年1月份相比,2012年1月份該指標只是微弱上升了0.1個百分點;和危機前相比,則還有4.8個百分點的差距。因此,整體的就業形勢對奧巴馬的連任競選依然不利。
美國就業市場現狀也說明了發達國家經濟體中,美國經濟是相對較好的,短期內衰退風險也較小;但正如伯南克所擔憂的,目前美國經濟的好轉過于緩慢,導致經濟體缺乏“抗擊打”能力。如果歐債危機明顯惡化,美國經濟仍將受到較大沖擊。兩黨針對債務上限的又一輪扯皮今年底又將開始,從2013年開始,美國財政緊縮對經濟的拖累則會明顯顯露出來,鞏固“戰壕”的時間并不充裕。美聯儲方面,如果情況未能明顯改善,推出又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的可能性不能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