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從中吸取了經驗教訓,朝野都認識到不可能依賴金融業等虛擬經濟來復蘇經濟,開始重新重視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大張旗鼓地“重振制造業”。
1月24日,奧巴馬總統在國會發表就職以來的第三份國情咨文,強調為了讓美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需要“重振制造業”,并表示將調整稅收政策,鼓勵企業家們把制造業工作崗位重新帶回美國。奧巴馬實現再工業化的決心不可謂不大,美國經濟復蘇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美國“重振制造業” 的成效。但筆者認為,美國“重振制造業”不太可能收到理想效果。因為支撐和發展美國制造業的基石即美國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已趨向土崩瓦解,如果不恢復傳統價值觀,美國“重振制造業”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付諸東流,美國經濟復蘇前景也將隨之暗淡。
本世紀初美國網絡股泡沫破裂、股市大跌后,美聯儲為刺激經濟和房地產的發展開始實行寬松貨幣政策,貸款利率與貸款“門檻”一降再降,流動性泛濫。這為次級房貸惡性膨脹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全體美國人都卷入炒房的狂潮中,炒房暴富的神話在美國大量上演,這與今天的中國很類似。
在金融危機之前,美國房價達到了歷史高位,很多美國人后悔自己沒有在房價處于低位時買房或多買房,這種后悔轉化為一種博傻式的投機沖動。所謂博傻是指投機或炒作者之所以敢在房價或股價高位買入,是因為他們深信還有比他們更傻的人在高位接盤。這種博傻的投機沖動套牢了不少高位接盤的美國人,不僅使很多美國家庭在住房投資上血本無歸,也使脆弱的美國經濟復蘇步履維艱。
華爾街一向是美國經濟與社會的風向標。華爾街誘導美國人篤信拜金主義,“發明創造”出一批又一批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的金融衍生產品,狂熱推銷“投機創造財富”的理論。華爾街的誤導使人們不再重視實體經濟,并最終引發了一場世界性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前后,華爾街精英靠金融衍生產品欺詐與投機一夜暴富的行為更是極大沖擊了美國社會靠個人奮斗、勤勞誠實創造財富的傳統價值觀,一夜暴富心理在美國大行其道,浮躁心理惡性膨脹,美國制造業競爭力與科技創新能力因此受到嚴重沖擊。
美國傳統價值觀的核心是,相信任何人只要在美國經過不懈的個人奮斗,就能靠勤勞誠實創造財富來邁向成功的巔峰,實現所謂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但在炒房投機與華爾街金融衍生產品欺詐的雙重夾擊下,美國傳統價值觀開始解體,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不再相信傳統價值觀。
金融危機后,美國開始重視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試圖“重振制造業”。但一夜暴富與“空手套白狼”的投機取巧心理及浮躁心態使不少美國人喪失了對制造業相關職業的興趣。根據美國勞工部提供的數據: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達6萬美元,比服務業高出1/4,但很多年輕人仍不愿意從事制造業。美國制造業工人中有19%年逾54歲,25歲以下的工人數量僅占制造業工人總數的7%,制造業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美國靠從中國等國家進口廉價消費品,并依靠對整個產業鏈的控制,在流通領域與品牌經營中獲取暴利。但美國完全放棄消費品也促使美國形成遠離制造的文化以及制造精神的嚴重衰退。雖說美國在以武器裝備為代表的高端制造領域仍有很強競爭優勢,但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已大多轉移到國外。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跨洋運費上漲,一些美國企業也想重新恢復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國本土的制造能力,但發現已不可能。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看來,既然靠產品流通、零售、營銷等非制造環節都能獲得不菲的收入,就無須再重視制造業及相關研究。于是遠離制造工廠、遠離工科的文化氛圍開始在美國形成,這種趨勢進一步發展下去就將形成逃離工廠、逃離工科的“逃離文化”,那對美國來說無疑是場災難。所以,美國“重振制造業”絕非易事,美國經濟復蘇也將因此步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