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上市銀行股利潤業績優秀,并且擁有充足的風險緩沖監管資本,但快速增加的銀行信貸造成銀行體系風險上升。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在最新出爐的2012年中國經濟展望報告中認為,盡管短期無虞,但是如果政府和業界不認真致力解決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上述風險可能繼續擴大。
摩根大通建議,銀行業應加強和完善風險管理體系,最重要的是形成貸款風險定價機制。從決策者角度而言,如何處理銀行系統與非銀行融資渠道之間的關系是未來幾年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在利率自由化尚未完成時期。
對中國銀行業的擔憂不斷上升。摩根大通認為,受益于2009—2010年天量信貸供應的行業部門正是當前市場最擔心的風險點,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行業。不過,該機構預計未來2—3年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將顯著上升,但不可能引發銀行業危機。原因是,一方面,中國銀行業將繼續受益于低利率環境,且房地產貸款的質量問題基本處于可控水平,難以形成大規模的不良貸款;另一方面,盡管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信用風險相對很大,但中國目前財政狀況整體健康,不至于引起債務危機,只會在近期給地方政府帶來融資和流動性方面較大的壓力。
人民幣將在中期保持升值趨勢。摩根大通表示,近期各種外部風險因素影響了美元/人民幣匯價變動走勢。12月份連續多個交易日人民幣匯率觸及每日交易區間下限,同時近幾個月以來離岸市場人民幣定價低于在岸市場即期價格,這些反映了人民幣近期面臨的貶值壓力。這一現象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全球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因素上升,投資者選擇放棄其他幣種而持有美元作為避險貨幣。因此,大部分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匯價均出現貶值。另一個原因是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硬著陸的擔憂。
該機構判斷,人民幣貶值壓力可能是暫時性的,并維持人民幣中期穩步升值的預測,還預計2012年人民幣將對美元升值3%—4%。首先,硬著陸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其次,未來幾年內中國將繼續保持經常賬戶盈余,盡管盈余規模將會逐漸下降(從2005—2009年占GDP總量7.8%下降至未來兩年2%—3%的水平)。因此,人民幣緩慢升值路徑選擇依然符合中國經濟長期戰略利益。它有助于推動經濟增長模式從出口導向為主轉為內需拉動為主,有利于國際收支平衡和減緩外匯儲備增長。從短期來看,摩根大通建議中國政府可以先擴大人民幣每日交易波動區間。這有助于增強匯率形成機制的靈活性,為日后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的長期戰略目標打下基礎。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持續推進。摩根大通認為,過去幾年中國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截至2011年11月末香港市場人民幣存款總額達到6270億元,主要源于人民幣貿易結算用途日漸普及。近期出臺的相關措施還放開了一些資本和金融賬戶交易的人民幣結算管制。
雖然人民幣離岸市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速度,但是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摩根大通認為,首先,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近年來主要依賴人民幣升值預期。近幾個月以來人民幣升值步伐減緩,對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上升,相應的同期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增長出現了停滯的局面。因此,培育離岸人民幣的投資資產功能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可以通過擴大現有投資渠道或者推出新的投資機制。其次,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可能對國內宏觀經濟政策造成干擾。例如,大部分貿易結算(80%—90%)發生在進口環節,意味著國內進口商通過外匯市場買入美元的需求下降,進而意味著外匯儲備進一步增加,這一因素可能提高了央行貨幣對沖操作的復雜性。此外,準許國內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香港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一般發行收益率低于國內市場)以及境外人民幣以FDI 形式進入國內,可能會對國內的貨幣和信貸政策形成干擾。企業主體為了規避國內政府部門的緊縮措施可能選擇在人民幣離岸市場進行融資。因此,從未來發展分析,中國政府部門應重視并深入研究人民幣離岸市場對國內貨幣政策操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