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反映運費變化的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狂瀉不止,2月1日報662點,突破了2008年12月5日創下的663點低谷,并探至25年來新低。
分析人士認為,供需失衡是主因,此番新低后有望反彈,但散運行業羸弱的基本面決定了反彈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BDI指數的暴跌給國內干散貨市場帶來了不利。某海運分析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BDI指數暴跌反映國際航運市場不景氣,對國內市場的運力與運價都有傳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運價的下跌。不過,由于我國市場并未完全放開,且大多是長期合同,故目前干散貨運價相對穩定。
與此同時,目前集裝箱的運價卻延續反彈的態勢。據了解,不少航運公司正“蠢蠢欲動”,謀求新一輪的集運市場漲價,且漲幅較大。
BDI連續兩月狂瀉
2月1日,BDI繼續狂瀉不止,最終報662點。
自去年12月12日的1930點起,BDI持續下跌,到如今跌幅已近65.7%。
機構分析認為,BDI指數創出新低,供需矛盾是主要原因。中國農歷春節和澳洲、巴西地區的天氣因素,則加劇了下滑的速度和幅度。
“受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影響,BDI持續保持下降走勢,”中投顧問交通行業研究員申正遠表示,“同時,運力過剩也導致運費下跌,進而引起BDI下跌,加之巴西和澳大利亞的暴雨導致礦石生產和運輸困難,航運企業悲觀預期濃烈,退出市場的航運企業和貿易商增多。”
不過,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多數業內人士認為,BDI此番大幅跳水之后,進一步下跌的空間不大,隨著后續需求逐步恢復,有望反彈,“但行業整體供需失衡狀況并未改變,反彈幅度不會太大。”
“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的農歷春節會成為BDI在短期內的分水嶺,”長江證券研報分析表示,“我們認為指數在創了新低之后,反彈是大概率事件,但是散運行業羸弱的基本面決定了反彈高度會比較有限。”
中銀國際分析人士也稱,由于目前運價已深幅下探跌至歷史低位,進一步下跌空間不大,隨著中國年后需求的逐步恢復,運價有望逐步企穩。
國內市場受波及
BDI指數的持續暴跌,使國內的運價與運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波及。
“肯定是有一定的傳導作用,BDI指數是國內市場半年以來一直低迷的原因之一。”某海運行業分析師昨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申正遠也表示,運力的轉移導致內河運輸市場出現運力過剩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國內運價市場。
某主要從事國內干散貨運輸企業的董秘辦人士昨日告訴記者,近期內,其所在公司的運價在下跌。
不過,上述分析師表示,“國內市場大部分是靠長期合同維持運營的,內河與沿海市場運價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穩定。”
同時,某業內研究人員稱,與開放的國際市場相比,國內市場并未完全開放,只有具有中國國籍的船舶才可以從事內河與沿海線路的運營,加之國內客戶相對穩定,國內外船型方面存在差異等原因,BDI持續下跌對國內干散貨運價的影響不會太大。
集運漲價“萌動”
《航運交易公報》官方微博昨日發布消息顯示,亞歐航線將迎來漲價狂潮,馬士基航運3月1日漲775美元/TEU(以長度為20英尺的集裝箱為國際計量單位,下同);赫伯羅特3月1日漲750美元/TEU;長榮海運自3月1日漲600美元/TEU,4月1日漲300美元/TEU;達飛輪船3月1日漲750美元/TEU.
昨日,中海集運相關人士也向記者證實,近期該公司準備上調其集裝箱運價,但具體尚在考慮之中,預計這兩天會對外宣布。
早在春節前,包括中海集運在內的不少企業都相對提高了部分運價。
“新一輪提價主要是出于保本考慮,”某航運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從事集裝箱運輸企業大部分都是虧的,提價是為了挽回一些損失。”
業內人士指出,2011年集運價遭遇了暴跌,而油價一直高企,加之歐美經濟形勢持續萎靡,客觀上導致了航運公司收入驟減,成本激增出現業績虧損,因此航運公司不得不考慮提升國際航線運價費用。
不過分析人士也指出,由于集運行業供需基本面未見質變,而一季度又是貨運淡季,此番宣布的提價是否成功得以實施以及提價的具體幅度,尚需看2月份的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