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對于中國經濟的“下行恐慌”多少有點杞人憂天。2月1日同時公布的兩組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雙雙超預期反彈。
PMI通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制造業PMI高于50%時,反映制造業經濟擴張;低于50%,則反映制造業經濟收縮。一般經濟、企業界人士認為,PMI是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投資公司或企業,在經濟預測和商業分析時的關鍵參考指標之一。
不過,經濟學家們同時警告,春節因素可能導致1月份PMI數據失真,投資者不應過度解讀這兩組數據。
企業加速去庫存
2月1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下稱中采聯)聯合公布,1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0.5%,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這是該指數自去年11月份創下三十多個月來新低后連續第二個月回升。
中采聯副會長蔡進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制造業PMI指數連續兩個月回升,并不代表中國經濟再度進入加速增長階段,經濟穩中趨緩總體格局并未改變,只是趨緩程度正在回落,呈現一種“緩中趨穩”態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分析指出,繼去年12月份以后,1月份PMI指數繼續小幅回升,預示中國經濟回調過程逐步趨穩。從上年12月份的投資、出口增速變化看,未來經濟增速仍將呈回調態勢,但趨穩跡象將漸趨明顯。
從構成1月中國制造業PMI的5個主要分類指數來看,3升2降。其中,在PMI中占權重最大的1月生產指數連續36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為去年6月份以來最高水平。
“產成品庫存下降明顯,原材料庫存快速上升,顯示出企業去庫存過程加快,后期補庫需求可能上升。”細讀數據后,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劉鐵軍告訴新華社記者。
張立群也指出,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上升,反映工業企業生產準備狀況有所恢復。
出口訂單指數大跌
訂單的表現相對較為復雜。1月新訂單指數為50.4%,比上月回升0.6個百分點,該指數在連續2個月低于50%之后,本月重回臨界點之上,但仍低于歷史同期均值4.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訂單指數更是出現了1.7個百分點的大幅下滑,并已經連續第四個月低于50的分界線。
進口的情況看上去更糟。連續四個月低于50%后,進口指數1月又現明顯下降,回落到46.9%,降幅達到2.2個百分點。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則表示,1月份進、出口增速雙雙墜入負增長區間,既有春節因素影響,也有人民幣有效匯率過強導致企業訂單不足的因素。
此外,受制造業增長放緩,以及“春節”、“返鄉潮”等因素影響,制造業企業勞動力需求持續回落。1月從業人員指數為47.1%,比上月下降1.6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下,低于歷史同期均值1.3個百分點。
從其他指數來看,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報50%,高于上月2.9個百分點,并連續第二個月出現上升。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據此指出,不斷反彈的國際原油價格已經開始對中國的生產型企業產生壓力。
春節因素令數據走樣
對并不那么難看的官方PMI數據,外界存有疑問。
有經濟學家指出,今年春節假日與往年相比有所提前,歷年農歷新年大多是在2月份;這一因素可能造成官方PMI數據失真。
據新華海外財經報道,美銀美林經濟師陸挺在一份致客戶的報告中寫道,雖然官方PMI數據相當支持自己所持的中國經濟軟著陸觀點,但要提醒客戶,春節因素本應導致1月份PMI數據偏低,但在官方PMI數據中季節性因素調整可能“過度”,由此導致1月份PMI意外上升。
“從分項看內需強勁,春節黃金周消費強勁為經濟增長持穩提供了動力。”美銀美林的最新研究報告說。
陸挺的結論是,對1月份和2月份的所有月度經濟數據都應持保留態度。
高盛經濟學家宋宇認同這一看法。他建議投資者撇開農歷新年假期因素對數據的扭曲影響,把1月份和2月份的數據綜合在一起進行評估,這樣可以對未來趨勢有更好的把握。
官方、民間PMI再打架
官方發布制造業PMI數據的同一天,匯豐也發布了1月份匯豐中國制造業PMI。數據顯示,1月份匯豐中國制造業PMI終值報48.8%,與12月的48.7%基本持平。
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稱,1月份匯豐中國制造業數據表明,步入新年之后中國制造業活動的增長勢頭依然乏力。
屈宏斌認為,當前通脹顯然已經不再是政策的焦點,而決策當局應當加大政策寬松的力度來支持經濟增長。“隨著寬松政策的落實,中國經濟仍將在2012年實現軟著陸。但是一季度經濟增長將比較困難,GDP增速很可能從去年四季度的同比8.9%繼續回落至8%左右。”
過去幾個月,匯豐制造業PMI的表現一直弱于官方PMI。分析師稱,兩者的表現差異歸因于,匯豐PMI統計的調查對象側重于中小企業,而出口疲軟和融資環境趨緊對這類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大。
收入分配改革憧憬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推動1月制造業PMI意外回升的主要動力顯然來自內需,而非出口和投資。
對此,蔡進告訴新華社記者,投資、外貿增長對經濟拉動作用將有所減弱,而分配改革對于保障中國經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穩定增長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蔡進看來,做好優化分配結構調整,通過分配改革推動居民收入提升,從而帶動消費增長,將能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避免經濟拉動力斷檔。
“調整好分配關系,讓內需保持三到五年的持續增長,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留出過渡期,等五到八年后新興產業崛起,再起到對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作用。”
蔡進認為,未來一段時間,政府在優化分配結構上的改革力度還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