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價8日再現下跌,連續第七個交易日觸及日交易區間下限。人民幣跌停表明資金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回流,從新興市場撤出流入發達經濟體,國內大宗商品因為資金的撤出而面臨壓力。
近期國內商品期市成交量呈現大幅下降的態勢。數據顯示,11月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量和成交額同比分別下降47.19%和38.58%。截至12月初,三大商品交易所成交量水平已經處于年內低位。
德意志銀行近期稱,可能出現的資金緊縮給大宗商品交易帶來融資困難,明年或許會使原物料價格大幅下跌。還有分析認為,未來大宗商品走勢可能面臨更多資本緊縮潮沖擊,因為近十年的資金泛濫,給商品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泡沫。
資金面的收縮被看做是經濟形勢不好的佐證。金鵬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曉磊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大宗商品的“中國需求”是市場關注了很久的熱點,但現在中國經濟維持高增速會比較困難,這對大宗商品將是利空。
人民幣升值曾經一度推升中國大宗商品需求,隨著人民幣連日跌停引發貶值預期,大宗商品走勢再受擾動。
從進出口貿易來看,張曉磊認為,進口商品大多以美元作為結算貨幣,人民幣對外貶值相當于進口價格提高了,但目前貿易商還不太愿意接受這個現實。
分品種來看,有色金屬中的銅、農產品中的大豆和棉花,這些進口依賴度高的品種都會受到較大影響,而化工品以石油等原料進口為主,相關品種受到的影響將有所滯后。
出口方面,受全球經濟低迷的影響,過去兩個月中國出口增速下降,預計明年的外貿出口形勢仍然會比較嚴峻。黃駿飛認為,中長期來看,匯率的變化對于出口壓力的緩解將有好處。
近幾個月,大宗商品圍繞著“全球經濟低迷”、“歐債危機”這些經濟面的消息而震蕩。在分析人士看來,人民幣貶值只是次要因素,宏觀經濟對大宗商品的影響仍會顯著強于人民幣貶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