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宏觀熱點紛呈,讓人有眼花繚亂之感,但歸根到底,全球形勢大不樂觀,而這或將引致全球寬松浪潮。
11月29日,廣東省公布政府債務報告,截至2010年底廣東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為7502.96億元,負債比率64.22%。這為近期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務做了個很好的注腳。
11月25日,首批地方債“完美”收官,所謂“完美”主要是指這些地方債發行利率竟然低于國債。由于2012年是地方政府債務償還高峰時期,所以明年地方債擴容是可想而知的。
發債無非是寅吃卯糧,在地方土地財政難以維系之時,在中國經濟增速進入下降通道之時,在資本已現外流的端倪之時,地方債務會否出現償付風險,會否進而引發系統性危機,我們還不能下結論,姑且預警。
其實不僅是中國,新興市場國家都在面臨危機。從亞洲四小龍到拉丁美洲,新興市場幾乎沒有逃脫30年發展極限的魔咒。中國9月外匯儲備和10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均出現逆轉,11月22日印度盧比對美元匯率創下歷史最低點,11月各新興市場資本轉為凈流出。
從歷史經驗來看,外資流出新興市場有兩個原因:一是新興市場成長高峰過去,獲利空間狹小,結構調整使不確定性風險上升;二是發達國家重振實體經濟,制造業恢復,優惠措施吸引資金回流。
有數據可以佐證,1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0,匯豐PMI 11月數值為48,為32個月以來最低。歐元區11月制造業PMI下跌至46.4,為2009年7月以來最低。注意,美國11月份 PMI升至52.7,遠超預期,為最近6個月來新高。
危機時刻需要未雨綢繆,上周國資委要求各國有企業嚴格控制項目預算和債務規模增長,本周國資委發文強調央企加強境外資產管理。
全球政府基于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的陰影,無不將解決危機之道寄托于貨幣與財政寬松。
11月30日晚,中國央行宣布從12月5日起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至21%,這也許是對沖電價上調及當日股市暴跌,甚至12月1日中國11月PMI數據的利空吧。
緊接著,當晚美聯儲聯手5家央行宣布降低美元流動性互換利率50個基點,顯然美聯儲再當全球最后貸款人。9月15日,美聯儲也曾聯手四家央行聲明將在年底前為歐洲銀行業注入美元流動性。2008年危機之時,全球主要央行也有此舉動。
此外,當天泰國也將關鍵政策利率下調25個基點,12月1日巴西降息0.5個百分點至11%,為年內第三次。近三個月,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印尼、巴西等11個國家以及歐洲央行紛紛執行寬松的貨幣政策。
本周,歐洲債務危機進展到各方都在預防歐元區解體的風險。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已公開建議銀行業準備應急預案。不少國際企業也正在針對歐元區解體的可能性制定應急預案。全球最大的外匯電子交易平臺Icap開始在其EBS平臺上測試希臘德拉克馬對歐元以及美元的交易。
歐元區財長會議同意為希臘發放第六筆貸款,暫時解除其破產威脅;另外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的規模也有進展。
此外,12月1日,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及法國總統薩科齊相繼就歐洲央行事宜表態。從表態措辭來看,歐洲央行給EFSF發放貸款、直接介入國債一級發行等不是沒有可能。如果成行,這就是歐元版量化寬松。
其實,無論是貨幣還是債務,都可以視為提神的大煙,少用尚好,用多了就會犯毒癮,而如果為了減緩毒癮發作的痛苦再去吸毒,那顯然是錯上加錯的。其次,寬松的貨幣與財政,都是鑄幣稅,都是政府對民眾財富的轉移。
全球宏觀經濟局勢變幻無常,故而資本市場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后兩周全球宏觀重點:一是國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歷來是定基調的會;二是12月13日美聯儲將召開本年度最后一次議息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