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牌交易首日,人民幣對澳元、加元中間價報6.2491、6.1048
昨日為人民幣對澳元、加元兩大“商品貨幣”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直盤交易的首日,交易品種包括現匯、遠期和互換。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兩者對人民幣中間價分別報6.2491和6.1048.
對于中間價形成機制,據外匯交易中心介紹,目前在銀行間市場掛牌交易的9個幣種共有兩種定價方式。人民幣對澳元、加元的定價機制和歐元、日元、英鎊、港幣相同,根據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與上午9時國際外匯市場上該幣種兌美元匯率套算確定;人民幣對美元、馬幣、盧布的定價則有所不同,是根據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銀行間外匯市場相應的做市商詢價,再將做市商報價平均而得。
對于浮動范圍,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的通知,人民幣對澳元、加元的每日即期交易價相對當日中間價的上下浮動幅度為3%,這和人民幣對歐元、日元、英鎊、港幣的浮動幅度相同;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浮動幅度為0.5%,對馬幣、盧布幅度則擴大至5%。
對于交易量,截至昨日晚間,外匯交易中心尚未對外公布人民幣對澳元、加元的首日交易量詳情。某中資銀行一位外匯交易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兩項貨幣交易量遠大于去年就已經掛牌的馬幣和盧布,該行也正在向更多的企業客戶推廣;他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與澳大利亞、加拿大建立起跨境貿易,澳元、加元的結匯需求量將繼續上升。然而,澳大利亞ECN Trade分析師孫鵬卻向媒體指出,由于國內澳元和加元的流動性相對不高,因此這兩個貨幣能否吸引相當規模的交易量仍存考驗。
商品貨幣主要是指澳元、新西蘭元以及加元、南非蘭特和挪威克朗等國貨幣。商品貨幣國家主要特征是擁有高利率、出口占據國民生產總值比例較高、某種重要的初級產品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國、貨幣匯率與某種商品(或者黃金價格)同向變動等等。
對于增加貨幣品種的意義,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此前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表示,澳元和加元未來升值的可能性較大,中澳、中加之間的貿易量也比較大,因此此次增設品種選擇了這兩項貨幣。此外,不少專家近日都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舉措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亞洲外匯網分析師章大衛告訴本報,加設這兩個幣種直盤交易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向前邁出的又一大步,并將使“人民幣定價更加貼合中國目前的貿易現狀”。
對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值得注意的動向是,一方面,昨日開始,人民幣已與各主要的貨幣全部建立直盤交易機制;另一方面,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人民幣作為對外支付貨幣。近日,泰國央行總裁公開表示已開始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三個月前,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尼日利亞也表示將把其總額為33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的10%從美元換成人民幣。此外,標準銀行近期表示,人民幣將成為非洲更多國家的外匯儲備貨幣,并稱最有可能接受人民幣作為外儲貨幣的國家,將是那些比較富裕、美元儲備較多的國家,比如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