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嚴重的大地震,受災縣市恰是日本重要的汽車工業生產基地。受此地震之影響,日本三大汽車巨頭(豐田、日產、本田)宣布全面停產,對其國內汽車、零部件產業沖擊巨大。
一直以來,日系整車廠與供應商緊密配套的合作關系是世界各企業學習的范本。但隨著地震爆發,這種模式所隱藏的問題就顯露無疑。眾多日系品牌都面臨著零部件供應受阻的問題,加上整車廠全面停產,都將給歐美系車帶來福音。為避免再受此危機,日前有消息稱,震后日系的供應體系或將進行全面調整,一些核心零部件的外包趨勢或將進一步深化。由此國內部分零部件核心企業或許將從中受益,獲得試配套的機會,從而打開出口日本的道路,進入日系配套體系。
另一方面,2011年車市整體供過于求,部分車企的銷量和市場份額大幅下滑,尤其市場的產能過剩,那么,降價就必將是大勢所趨。而汽車市場一旦引爆價格戰,將直接導致汽車零部件的價格被壓低。這是一個零部件市場從發展階段到成熟階段必須要經歷的洗牌過程,就如同發展中國家,零部件市場亦是如此。因此,怎樣跟隨汽車市場的風云變幻來調整企業自身的戰略部署,將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首要課題。
中國市場逐步開放,外資也開始對中國汽車的后市場展開激烈的角逐。國際上許多著名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紛紛在華宣戰。目前在華投資的零部件企業已近500家,世界排名前20位的著名汽車零部件公司多數已通過合資或獨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
其實,一個汽車強國的“強”字應體現在零部件上,大多數關系到安全、節能等的核心技術都在零部件上。因此,汽車的性能優良與否是由零部件的技術來決定的,進而整車的生存和發展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地被零部件主導。
國際零部件市場上,美國方面在短短的1個月時間內,對我國鋼鐵作出三次攻擊行為。然而另一方面,美國內部卻因為鋼鐵關稅發生爭執。日前,美國零部件供應商的代表汽車及設備制造商協會(MEMA)敦促美國政府取消對進口鋼鐵征收關稅,稱關稅已給美國汽車產業帶來了巨大“壓制”。而汽車零部件行業是美國制造業最大的組成部分,美國政府對我國鋼鐵行業的持續施壓亦很有可能造成美國失業率的進一步提升。那么,我們是否應該在這些國際案例中吸取教訓,引導我國的零部件市場向著一個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呢?分析人士認為,防微杜漸是很有必要且勢在必行的。
回望整個2011年,汽車市場的頹勢、政策的利空以及日本地震帶來的沖擊,讓本來就不明確的中國零部件市場更加神秘莫測。眾多業界人士都對汽車零部件市場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要學習在面臨機遇與挑戰時,對自身的發展戰略、運營模式及新興技術方面展開新的嘗試,最終能確保持久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