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11月25日,商務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和商務部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規定,發布2011年第69號公告,對美國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及補貼措施啟動貿易壁壘調查。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表示,如果調查結果認定,上述政策措施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構成貿易壁壘,商務部可以采取相應措施,如啟動世貿組織解決爭端程序。根據規則,本次調查在2012年5月25日前結束,為什么會選擇在現在這個時間啟動調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黃志龍進行觀察。
黃志龍:應該說這是迫不得已的一個舉措,我個人認為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國商務部已經在11月9日正式對中國的多晶硅光伏產業進行反經銷、反補貼調查,將征收超過10億美元的關稅。按照金融危機前中美關系比較好的時候,中國應該會克制自己的行為,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非常嚴重,一旦美國反傾銷最終裁決的話,將造成其他國家的示范效應,這將使得我們國家10年來在產業積累的國際優勢可能消失,給產業造成很大的打擊。
第二個原因,實際上我們中國對美國的貿易調查還是有預計的,因為在奧巴馬上臺以來他大力推行新能源戰略,他希望把新能源產業打造成美國經濟的新的增長點,通過國會立法對從減稅、特別貸款這些方面對新能源產業提供了大量支持。比如說在2010年的美國能源部的預算中,他財政預算資金就高達將近300億美元。
第三個原因,我個人認為還有中美關系現在大環境非常不好,比如說他在APEC會議還有東亞峰會上,中美領導人在人民幣問題上已經到了針鋒相對的地步,還有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實行的TPP跨太平洋合作協議,這是一種冷戰思維。我認為他現在的這種做法就是把美國的這些國內矛盾完全轉移到國際上,但最主要的就是中國,中國成為美國國內政治和經濟問題最主要的替罪羊。
現在沒有最終裁決,假如美國11月9日正式立案,最終裁決中國肯定也是最終裁決的,這樣按照這種形勢發展下去,中美貿易關系的確走上了對抗的風險,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有些有利方面的因素,比如說美國在擴大出口的過程中對中國有很大的希望,他在出口倍增計劃在2010年-2014年出口翻番的計劃中,出口目標中的增量里有18%來自于中國,所以說也將近1/5來自中國,所以中國的市場對美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中美的新能源產業貿易情況下,美國現在對中國是大規模的順差,在2010年時將近19億的順差,所以說新能源產業領域是美國擴大對華出口最重要的領域之一,美國國會最終裁決的時候會考慮這一點。假如美國最終沒有裁決的話,中國也有可能會最終不裁決。
所以我個人認為美國還是會慎重考慮,最終有可能美國也不會裁決,中國也不會裁決,這樣有利于中美貿易關系的發展,但是如果兩方都裁決的話,對中美的新能源產業和中美貿易發展,肯定是雙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