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工業院(the Federation of Thai Industries, FTI)預計,長時間洪災給泰國工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達1.12萬億泰銖,約占泰國GDP的10.5%,2011年最后兩月中月度工業品出口預計同比分別下降10%左右。工業院副主席塔尼•索拉(Tanit Sorat)認為,近10000家工廠受災,影響66萬工人就業,其中,30%崗位集中在汽車制造部門,26%在電子和電器產品制造部門。
洪水給泰國工業造成的損失已達4750億泰銖,其中2370泰銖的損失來自于7個受災工業園的企業(位于大城府和巴吞他尼府,譯者注)。塔尼博士介紹,汽車制造業受災嚴重,產量將比此前預期減少30萬輛,損失1800億泰銖。“這些工廠不得不暫停生產,然而,工人的薪水仍需按時發放,這讓企業損失了很多商機。”
洪水給泰國出口帶來的損失預計將達1480億泰銖,其中住房和農業損失分別達800億泰銖和500億泰銖。泰國商會(the Thai Chamber of Commerce)副主席蓬西•巴察拉林達納古(Pornsil Patchararintanakul)說,到明年3月,80%至90%受洪水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公司將恢復正常。他認為,企業可以此為契機,進行革新計劃,更加重視科技和設備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包括農業、基因、納米技術和信息技術等行業均能從中收益。
泰國旅游業損失預計達740億美元,來泰游客比此前預測的1950萬人次減少100萬人次,但泰國2011年旅游業游客總人數與去年1590萬人次相比仍有所增長。泰國旅游理事會主席功克里•西隆(Kongkrit Hirunkit)認為,首先,旅游公司應保證充足的資本,以應對洪災帶來的公司流動性問題。其次,公司應致力于人力資源開發,特別是保證勞動力成本更為靈活。他強調,公司需要加強服務品質管控,提供高附加值服務以此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近年來,旅游模式有所變化,游客更為關注環境問題,并傾向于短期深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