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穩健參與國內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同時,部分銀行依托自身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在境外衍生品市場上積極布局。
作為綜合金融服務的提供商,商業銀行已成為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穩健參與國內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同時,部分銀行依托自身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在境外衍生品市場上積極布局,助力境內企業“出海”。
衍生品推動銀行業務轉型升級
經過兩次修訂,《銀行業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已于今年年初正式頒布實施,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參與衍生品業務的市場準入框架、內部透明度等方面作了明確規定。根據《辦法》,銀行業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按照交易目的分為套期保值類衍生產品交易和非套期保值類衍生產品交易。相應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開辦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獲得的資格被分為基礎類資格和普通類兩類。《辦法》意在促進我國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
而從國內目前的現狀看,金融衍生品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銀行在其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是場外衍生品市場長期的主要機構投資者,開展利率掉期、外匯掉期等衍生產品交易。在場內衍生品(期貨)市場,銀行的參與主要體現在資金存管、銀期轉賬、倉單質押等方面。同時,還有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和民生銀行等多家銀行,利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黃金期貨產品進行套期保值和風險管理。
“總體來看,商業銀行在參與國內期貨市場業務推進方面,還是比較謹慎和緩慢的。”有關業內人士表示。
不過,對于衍生品業務在未來商業銀行發展中的作用,一些商業銀行還是十分重視。“衍生品市場業務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有利于商業銀行整個客戶結構的轉型、業務結構的轉型和收入結構的升級。”工商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成善棟日前在上海表示,整個衍生品市場不僅集聚了大量資金,而且連接了各種類型的金融市場。商業銀行可以深化拓展綜合經營,從傳統的存貸業務逐步向證券、期貨、外匯、貴金屬等不同金融市場延伸。此外,商業銀行可以從衍生品市場之中獲取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的收入。
積極布局海外,助力境內企業走出去
在當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充滿不確定時期,國內企業通過境內外市場避險的需求日益強烈。與此同時,在國際市場資金需求旺盛、部分投資對象市場估值處于低位等國際有利條件下,國內企業“走出去”的需求也十分強烈。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中資銀行依托自身的國際化戰略,在境外市場積極布局。
據了解,中國銀行在香港的子公司中銀國際正緊鑼密鼓地推進大宗商品掉期交易,其中鐵礦石期貨和掉期業務最快將在明年1月推出。目前,中國不少企業主要是通過高盛等外資投行參與到相關衍生品的交易中。
“在運用期貨套保功能,控制產業客戶信貸業務風險的同時,未來工商銀行也會為企業參與境外石油市場提供橋梁,與航空公司、石化企業密切合作,理性參與境外外匯、石油化工衍生產品投資和套保交易,規避匯率和原材料價格的波動風險。”成善棟表示。
今年國內批準3家期貨公司參與境外期貨代理業務試點籌備工作,也為國內商業銀行開展境外期貨代理服務創造了機遇,提供了途徑。成善棟介紹說,工行未來將依托國際化戰略,從提供國際匯款等基礎性國際結算服務、便捷的外幣轉賬及代理結算服務等層面,提升境外期貨代理的配套服務,并在條件成熟的時候,以紐約、倫敦等境外機構為主體,申請境外交易的會員資質,為國內機構提供代理、交易、結算、清算等一攬子金融服務。
中銀國際在境外衍生品方面布局更早。目前,中銀國際已經是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紐約金屬交易所(COMEX)、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等的清算會員。據了解,中銀國際還即將成為洲際交易所(ICE)的清算會員,并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一級清算會員。
銀行的海外積極布局讓計劃“出海”并苦苦尋覓“上家”的期貨公司看到了希望。雖然可以申請境外交易所的交易會員,但由于還要尋找結算方,類似“曼氏倒臺”帶來的風險依然無法避免。
“初期還是會選擇一些境外實力強的機構作為‘上家’,但如果中資銀行能拿到境外交易所的主要席位,我們愿意通過其進行境外期貨業務代理。”國內某期貨公司負責人表示,日前公司已經和中銀國際有關人士進行了接觸和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