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大型銀行第三季度業績遠低于市場預期,幾乎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差表現。摩根大通、高盛盈利明顯下滑,而聲稱盈利大幅增長的花旗銀行、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卻被指責增長來源于會計調整或資產出售。
11月9日,歐洲第一大行匯豐控股三季度業績的出爐,再次給市場當頭一喝。匯控第三季度實際除稅前利潤按年急跌35.7%,僅錄得29.59億美元,遠遜于市場預期的40億-50億美元,比第二季度除稅前利65.68億美元劇減了55%。
固然受累于歐債危機,以致交易和投行業務大幅縮水,而美國樓市低迷拖累匯控北美資產轉差,導致貸款減值撥備大增,亦是匯控業績大幅縮水的一大主因。
實際上不光是匯控,這些在美國市場有大量業務的銀行皆不同程度面臨抵押貸款業務損失,美國銀行、摩根大通等貸款損失準備在三季度均出現上升。這些銀行正在加速美國房貸資產的出讓,反映房貸問題嚴峻。匯控目前仍持有價值340億美元美國次貸資產。如果匯控進一步減記,還會出現更大虧損。
四年前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是否又卷土重來?
“美次貸危機從頭到尾都沒結束。”11日,招商證券投資銀行(香港)董事總經理溫天納受訪時表示。“次貸危機重新點燃是有可能的,”他指出,“假設歐洲債務問題導致全球的經濟衰退,令資產市場無法回到正軌,就業與消費市場持續停頓,那么美國按揭貸款的斷供潮重新點燃,就會影響以按揭貸款為中心的信貸資產質素重新出現問題。”
匯豐按揭違約噩夢
匯控公布三季度財報后首個交易日立即遭到投資者狂沽。11月10日,匯控于港股創下9.13%的大跌幅,成為當日恒生指數挫逾千點的罪魁禍首。而在倫敦市場,當地時間9日,匯控收盤下挫6.59%,次日跌勢不止,又繼續下滑1.45%至498.94便士。
第三季度利潤較上一季度劇減55%。匯控稱,利潤下滑原因主要是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收入減少、不合資格對沖工具錄得7億美元的不利變動,以及美國壞賬減值準備上升,后者主要來自美國市場的按揭業務。
匯控第三季度壞賬虧損由今年二季度的28.82億美元暴增至38.9億美元,增加了10.98億美元。其中美國方面的壞賬激增64%至23.92億美元。而美國地區壞賬跳增,主要因為按揭客戶停止償還抵押貸款。匯控指出,監管環境轉變令當地斷供增加,拖欠比率自2009年第四季再次上升。“尤其9月時貸款違約量激增。”
抵押貸款虧損蠶食著匯控利潤。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匯控美國客戶貸款減值準備為18.29億美元,與第二季度的8.8億美元相比,翻了一倍還多。去年同期,這一減值準備為14.14億美元。
匯控承認房貸業務組合確存在風險,并不斷縮減該業務。根據匯控設在美國的消費者信貸銀行匯豐金融(HSBC Finance Corporation)發布的最新數據,三季度匯控美國客戶總貸款組合已經由去年同期的613億美元減少到515億美元。該組合主要包括按揭貸款、抵押消費貸款、無抵押個人貸款。
匯控計劃完成出售美國卡及零售商戶業務,同時繼續為美國匯豐融資全力提供一切所需的協助,以便有秩序地縮減其消費貸款及按揭服務。毫無疑問,房貸違約將是長期困擾。
除美國市場外,匯控在香港、亞太、中東及北非、拉丁美洲地區的貸款減值準備也出現不同幅度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匯控香港地區的貸款減值準備第三季度增長驚人。數據顯示,第三季度香港地區貸款減值準備1.12億美元,比第二季度的0.16億美元激增6倍。
而亞太及其他地區的貸款減值準備則由二季度末的0.38億美元上升至1.13億美元,增長1.97倍。中東及北非市場貸款減值準備從二季度的0.61億美元增至三季度的0.86億美元,增長41%。
作為恒指的“定海神針”,匯控自今年年初截止到11月10日收盤股價已下跌18.35%,超過恒指年初以來17.68%的跌幅。
或達730億美元的次貸窟窿
按揭貸款壞賬的問題,不僅僅是對匯豐,對所有在美有大量按揭業務的商業銀行來說,仍是災難。
美國銀行業第三季度利潤差強人意,明顯弱于市場預期。即使經過債務估值會計處理的種種“粉飾”,歐債危機、經濟放緩、金融監管變革的不利影響在這個財報周期都浮現出來。
與匯控一樣,當季壞賬損失撥備沖銷了摩根大通與美國銀行的部分盈利。
摩根大通10月13日發布的財報顯示,受抵押貸款業務損失以及投資銀行業務增長乏力影響,第三季度凈利潤42.6億美元,同比減少4%。并且,這些凈利潤還包括了19億美元的債務估值調整。其中,當季信貸損失撥備為24.1億美元,比第二季度的18億美元高出34%。
美國銀行第三季度凈利潤62.3億美元,雖然扭轉了去年同期虧損73億美元的局面,但該季度盈利被認為是受資產出售和會計調整的推動。例如其盈利包括減持建行股份而獲得的36億美元稅前收益,還包括一項對結構性負債的45億美元公允價值積極調整收入。若扣除這兩項,則美國銀行三季度凈利潤亦不樂觀。
美國銀行第三季度貸款損失撥備支出為34.1億美元,高于第二季度的32.6億美元。
富國銀行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22%至40.6億美元。不過,由于在低利率環境下凈息差從4.01%下降至3.84%,該行營業收入則從去年三季度的209億美元下降至196億美元。
專注于抵押貸款業務的富國銀行或受息差收窄影響更大。富國財報發布當日,股價跳水下挫8.4%。
另外,花旗銀行三季度錄得凈利潤37.7億美元,同比增長74%。不過這筆盈利其中有19億美元來自于債券價格調整的會計處理。今年前三個季度,花旗銀行信貸損失撥備分別為31.84億美元、33.87億美元、33.51億美元。
從數據判斷,歐美金融機構尚未從上一輪金融危機中完全恢復,信貸質量及房地產按揭,仍是其難言之痛。
美國復蘇緩慢的經濟環境及惡化的就業情況,意味著未來很多年,銀行將承受極大的違約風險,由此,它們需要加快削減部分資產組合。“不過,房貸資產的轉讓談何容易,所以我們看到,美國的這些銀行正在到處賣金融資產救助自己,未來成本壓縮和非核心資產的重組都會加劇。”溫天納表示。
近日高盛以每股4.88港元的價格出售17.5億股所持工行H股,套現近11億美元;而風雨飄搖的美國銀行或不得不再次出售手中僅有的5.01%的中國建行股權。不到三個月前,它剛剛減持了建行130.77億股H股。
外電引述野村控股分析師日前表示,住房和其他次級抵押貸款或致使美國四大銀行損失226億美元,超過此前預期,其中以富國銀行損失最多。
野村預計,計入稅款和現存準備金,不良次級貸款給富國帶來的損失或達87.9億美元,其次為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和花旗銀行,分別為62億美元、55.1億美元和21.2億美元;不計稅款和準備金,預計總損失將達730億美元。
次貸、歐債危機,孰重孰輕?
溫天納指出,房貸問題主要看美國就業市場的恢復情況。“就業市場遠未恢復,按揭斷供始終會存在。斷供之后房子難以賣出去,對銀行造成沖擊,可以看到美國房地產市場并未改善,距離美國真正的復蘇還需要很長時間。”他補充到,“最近已經出現美國兩房資金運轉困難,或再向政府尋求救助的情況。”
“兩房”作為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支柱,兩家機構承保或者購買的房地產貸款組合占個人房貸市場總量達到80%以上。其虧損擴大,意味著房貸市場對其他按揭銀行的沖擊,還會持續下去。
同時,歐美銀行依然持有大量美國有毒證券,規模超“歐豬五國”債券持倉。
根據瑞士信貸報告,16間歐洲的銀行持有的有潛在風險的信用市場和房地產資產總計約3860億歐元。根據歐洲“壓力測試”的數據,該數字比這些銀行去年年底持有的所有3390億歐元希臘、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政府債券還要多。
溫天納認為,美次貸危機與當前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相互捆綁,正如歐美市場兩個市場的鏈接也是十分密切。
“次貸危機之后,政府承擔了銀行的一些有毒證券資產,增加了債務負擔,同時世界經濟面臨衰退,經濟增長下滑,國家的財政收入減少,這時企業盈利下滑、現金鏈崩潰導致企業裁員潮,引發就業市場的滾雪球效應,進而加倍導致整個國家的財政收入減少,所以說,次貸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是捆綁在一起的。”他解釋道。
溫天納認為,未來從最悲觀的角度去看,“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出現類似日本失落的二十年的機會還是存在的,整個資本市場、資產市場、股本市場都會出現停滯。”
美國有毒證券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歐美銀行業的影響孰重孰輕?目前階段,歐債危機顯然更受關注目前,沒有人能看到歐債危機的底部在何處,也缺乏明確的擔責方。
“最終要看歐美政府如何提出新的經濟刺激方案來帶動經濟回穩。現在并未看到有效的措施。”溫天納認為。
次貸舊傷,加歐債新痛,歐美銀行業的日子將更加艱難。
銀行倒閉潮今年繼續上演,繼2009年的140家和2010年的157家之后,今年前9個月,美國又有74家銀行倒閉。
并且,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金融市場動蕩令歐美銀行業找不到新的利潤增長點,“開源”不成,只能靠“節流”,拼命執行成本縮減策略。2011年的銀行裁員風暴,比往年來得更猛烈。今年年初以來,歐美銀行業宣布的計劃裁員總人數累計超過1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