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劇烈震蕩,“過山車”行情讓人心有余悸。而此前一邊倒的機構也明顯分化。記者從10月29日—10月30日舉辦的“十大期貨研發團隊評選”第一階段北京現場評審會上觀察到,目前機構分歧主要集中在歐盟峰會效果、原油及美元走勢等方面。
上周召開的歐盟峰會利好頻傳,推動全球大宗商品報復性反彈,其中倫銅一周上漲14.3%,創下30余年來最大周漲幅,紐約原油和黃金也爭相回升,市場擔憂情緒有效緩解。然而,自上周五開始,對歐盟會議的疑慮再度占據主導,多頭紛紛獲利回吐,國內外商品重歸跌勢。
大宗商品反彈結束
昨日的國內商品期貨市場上,除了螺紋鋼勉強飄紅外,其余品種全線下跌,其中PTA、橡膠和塑料跌幅居前。而且品種間強弱已明顯分化。在前期下跌過程中比較抗跌的白糖、豆類表現更弱,滬銅則成為盤中最強的品種。
國際市場上,在原油增幅創兩年多最大月度增幅后,市場預計原油需求會停滯不前,加之美元強勁上揚,原油期貨開始下跌,其中布倫特原油合約較紐約原油合約價差跌至4個月低點。
實際上,從9月7日開始,國內外期貨市場開始普遍走出了大幅下挫行情。有分析認為,國內期貨價格普遍下跌的原因并非個別期貨品種的供求關系出現了利空變化,而主要由于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爆發過后,市場對歐洲管理部門調控政策失去信心,恐慌心理加重,從而引發國內外期貨出現普遍的下跌行情。
但是,10月26日歐盟峰會達成兩個協議:一是EFSF救助資金由原來的4400億歐元增加到1萬億歐元;二把希臘債務的利息降了50%,相當于減少了1000億歐元。從而推動大宗商品開始報復性上揚,其中倫銅在兩日之內漲幅達到驚人的13%。
峰會效果成焦點
縱觀9月初以來的大宗商品走勢可以發現,歐債危機反復演變是商品市場動蕩的主線。而商品未來如何走,仍取決于歐債危機的進展。
上海中期、金元期貨、廣州期貨和東海期貨等認為,盡管剛剛過去的歐盟峰會上達成了初步協議,但只是一個小成果,關鍵性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現在可能達到了“三而竭”的階段,特別是政府層面的金融危機有可能傳染到銀行業。
珠江期貨和國貿期貨等機構則認為,歐債危機緩和,市場環境回暖,包括豆類在內的商品市場可能迎來一波超跌反彈。這些機構認為,10月21號,歐洲各個財長已經同意向希臘發放援助款。10月24日法國財長表示歐元區國家就解決歐債危機達成一致意見,10月26日進一步達成更多共識,整個市場對歐債危機的恐慌情緒應該告一段落。整個11月份,處于偏暖宏觀環境下的大宗商品可能迎來一波反彈。
還有機構認為,歐盟峰會協議只是歐洲在經過無數次失策后的一次正確決定,只是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了一小步。峰會協議并不是一個奇跡藥,無法一次性地解決所有問題,它只是將歐債問題在某些程度上變得更為可控。
“歐洲最近達成的債務方案引起一片歡呼,但越來越多的人在擔心,如果沒有更強勁的經濟增長,這個方案是不會獲得成功的。”金鵬期貨總經理喻猛國認為,以現在的經濟增長速度,失業率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將停滯不前。債務纏身的政府將更難取得用以還債的收入,從而有可能引起更多違約之憂,或者是抬高希臘、意大利等困難國家的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