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9.5%、9.1%,中國經濟在今年前三個季度緩步走上了一條有別于以往超高速發展的軌道。
其中,第三季度9.1%的GDP增速觸及了近兩年來的階段性低點。
從官方到主流經濟學家,均對經濟運行作出了“平穩降溫”的分析。然而,外界依然關心的是,如何確保內需動力來引導中國實體經濟度過全球經濟的寒冬。
“軟著陸”究竟會“軟”到什么程度?
目前,一些機構紛紛預測四季度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可能放緩到“8”字頭。
另一組值得關注的數據是,中國經濟“三駕馬車”正在加速換擋。出口、投資增速繼續放緩,如何在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之余,確保增長動力順利切換,考驗后期的宏觀政策。
投資放緩,出口嚴峻,消費起勢
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測算,前三季度GDP總量達到3206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4%。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3%。
其中,三季度GDP增速為9.1%,已經連續三個季度放緩,同時也是2009年以來中國經濟高位反彈中的相對低點。
GDP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需和投資。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我國出口增速為17.1%,較8月份增速回落7.4個百分點。
此外,固定資產投資進一步放緩,前三季度同比增長2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9%),較前8月回落0.1個百分點,連續四個月出現回落,同時比上半年回落0.7個百分點。
不過,下半年來一直處于下滑狀態的中央投資略有起色:前三季度同比下降7.5%,較前8月8.9%的跌幅有所收窄。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天獲得的數據,消費對前三季度GDP貢獻率為47.9%,資本形成貢獻53.4%,前三季度GDP中凈出口貢獻率為-1.3%。
由此計算,前三季度“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分別為4.5個百分點、5個百分點和-0.1個百分點。
相比上半年,消費和資本對GDP增長的拉動各減少0.1個百分點。
一直以來,投資都貢獻著國民經濟的大蛋糕,而著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又是這塊蛋糕中的“甜點”。
只是在當前樓市調控之弦依然緊繃之時,這份“甜點”品來已略顯苦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4225億元,同比增長32.0%,但比上半年回落0.9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昨天表示,房地產的價格出現了松動,市場運行向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他同時強調:“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所以要實時監控房地產的發展變化,來進一步鞏固房地產調控的成果。”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9月份出口環比出現了2.1%的負增長,同比增幅也低于前月的24.5%,考慮到外需的不景氣傳遞到出口訂單上通常需要4到6個月,以及人民幣不斷升值的趨勢,未來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超此前在參加廣交會活動間隙向本報坦言,現在,中國傳統出口市場歐美日的經濟形勢都不太好。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連續數月增速都在放緩。雖然全年的情況目前還不好評估,但商務部已經做好了最壞打算,也在積極努力。
逆市驚喜來自消費。
前三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最終消費對GDP貢獻率比上半年提升了0.4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消費增速同比增長17.7%,比8月份加快0.7個百分點。
從投資驅動到內需拉動,“十二五”規劃已經為未來中國經濟轉型吹響了號角,但扣除價格因素,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僅為7.8%,再度跑輸GDP.
新華社援引專家的話指出,擴大內需的關鍵在于充實老百姓的荷包,這涉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的問題??紤]到要觸動既得利益者,短期內還不太現實。
“軟著陸”究竟會多“軟”
盛來運在發布會上表示,從經濟增長的動力來看,下一個階段我國宏觀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可能性比較大。
“我個人覺得,今后一個時期經濟趨向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小。”盛來運說,經濟增長從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的態勢非常明顯。
一些業內觀點認為,無論從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還是調結構來說,GDP增速下滑對我國而言其實是件好事。
東方證券量化投資分析師丁鵬表示,當前的經濟減速,除了是我國政策選擇的結果之外,中國經濟體量已經龐大到應該放緩的時候,從國際大趨勢來看,全球經濟放緩也決定了中國無法獨善其身。此外,以前那種依靠資源投入,環境污染造成的GDP高速增長不可持續。由于GDP高速增長掩蓋了中國經濟很多結構性的問題,放緩后有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松奇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按照國務院的“十二五”規劃,未來五年經濟增速平均在每年7%的水平都是正常的,“現在仍超過9%,這個數字并不低。”
盡管如此,如何權衡調結構和穩增長依然為外界所關注。
雖然中國經濟整體仍顯穩定,但市場也對于經濟風險的擔心也持續存在。美歐主權債務危機惡化、地方融資平臺風險未解、部分企業資金緊張、房地產調控效應顯現等風險都是如影隨形。
僅就增速來說,去年四季度GDP增速在9.8%的高位也增加了今年四季度增速進一步走高的壓力。
不少市場研究機構給予的四季度增速預期評分并不高,跌落9%之下的預期較為普遍,但很少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將“硬著陸”。
瑞銀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就在統計局數據發布后表示,四季度的GDP將不太樂觀,預測值為8.2%,主要原因是出口下滑導致經濟增長放緩。
國家統計局的判斷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比較強勁,具有持續性。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雖然比前兩個月有所回落,但是回落的幅度不大,仍在高位運行,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進一步上升到59%,這說明投資的內生動力也增強了。
盛來運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也表示,根據國家統計局此前的抽樣調查,在全國范圍內并沒有出現大面積小微型企業倒閉、關停的情況。
一些分析師也注意到了給四季度經濟帶來刺激的因素,即每年接近年底的消費熱潮和各地正在積極沖刺的保障房建設。
其中,第三季度9.1%的GDP增速觸及了近兩年來的階段性低點。
從官方到主流經濟學家,均對經濟運行作出了“平穩降溫”的分析。然而,外界依然關心的是,如何確保內需動力來引導中國實體經濟度過全球經濟的寒冬。
“軟著陸”究竟會“軟”到什么程度?
目前,一些機構紛紛預測四季度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可能放緩到“8”字頭。
另一組值得關注的數據是,中國經濟“三駕馬車”正在加速換擋。出口、投資增速繼續放緩,如何在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之余,確保增長動力順利切換,考驗后期的宏觀政策。
投資放緩,出口嚴峻,消費起勢
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測算,前三季度GDP總量達到3206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4%。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3%。
其中,三季度GDP增速為9.1%,已經連續三個季度放緩,同時也是2009年以來中國經濟高位反彈中的相對低點。
GDP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需和投資。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我國出口增速為17.1%,較8月份增速回落7.4個百分點。
此外,固定資產投資進一步放緩,前三季度同比增長2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9%),較前8月回落0.1個百分點,連續四個月出現回落,同時比上半年回落0.7個百分點。
不過,下半年來一直處于下滑狀態的中央投資略有起色:前三季度同比下降7.5%,較前8月8.9%的跌幅有所收窄。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天獲得的數據,消費對前三季度GDP貢獻率為47.9%,資本形成貢獻53.4%,前三季度GDP中凈出口貢獻率為-1.3%。
由此計算,前三季度“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分別為4.5個百分點、5個百分點和-0.1個百分點。
相比上半年,消費和資本對GDP增長的拉動各減少0.1個百分點。
一直以來,投資都貢獻著國民經濟的大蛋糕,而著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又是這塊蛋糕中的“甜點”。
只是在當前樓市調控之弦依然緊繃之時,這份“甜點”品來已略顯苦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4225億元,同比增長32.0%,但比上半年回落0.9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昨天表示,房地產的價格出現了松動,市場運行向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他同時強調:“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所以要實時監控房地產的發展變化,來進一步鞏固房地產調控的成果。”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9月份出口環比出現了2.1%的負增長,同比增幅也低于前月的24.5%,考慮到外需的不景氣傳遞到出口訂單上通常需要4到6個月,以及人民幣不斷升值的趨勢,未來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超此前在參加廣交會活動間隙向本報坦言,現在,中國傳統出口市場歐美日的經濟形勢都不太好。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連續數月增速都在放緩。雖然全年的情況目前還不好評估,但商務部已經做好了最壞打算,也在積極努力。
逆市驚喜來自消費。
前三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最終消費對GDP貢獻率比上半年提升了0.4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消費增速同比增長17.7%,比8月份加快0.7個百分點。
從投資驅動到內需拉動,“十二五”規劃已經為未來中國經濟轉型吹響了號角,但扣除價格因素,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僅為7.8%,再度跑輸GDP.
新華社援引專家的話指出,擴大內需的關鍵在于充實老百姓的荷包,這涉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的問題??紤]到要觸動既得利益者,短期內還不太現實。
“軟著陸”究竟會多“軟”
盛來運在發布會上表示,從經濟增長的動力來看,下一個階段我國宏觀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可能性比較大。
“我個人覺得,今后一個時期經濟趨向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小。”盛來運說,經濟增長從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的態勢非常明顯。
一些業內觀點認為,無論從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還是調結構來說,GDP增速下滑對我國而言其實是件好事。
東方證券量化投資分析師丁鵬表示,當前的經濟減速,除了是我國政策選擇的結果之外,中國經濟體量已經龐大到應該放緩的時候,從國際大趨勢來看,全球經濟放緩也決定了中國無法獨善其身。此外,以前那種依靠資源投入,環境污染造成的GDP高速增長不可持續。由于GDP高速增長掩蓋了中國經濟很多結構性的問題,放緩后有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松奇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按照國務院的“十二五”規劃,未來五年經濟增速平均在每年7%的水平都是正常的,“現在仍超過9%,這個數字并不低。”
盡管如此,如何權衡調結構和穩增長依然為外界所關注。
雖然中國經濟整體仍顯穩定,但市場也對于經濟風險的擔心也持續存在。美歐主權債務危機惡化、地方融資平臺風險未解、部分企業資金緊張、房地產調控效應顯現等風險都是如影隨形。
僅就增速來說,去年四季度GDP增速在9.8%的高位也增加了今年四季度增速進一步走高的壓力。
不少市場研究機構給予的四季度增速預期評分并不高,跌落9%之下的預期較為普遍,但很少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將“硬著陸”。
瑞銀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就在統計局數據發布后表示,四季度的GDP將不太樂觀,預測值為8.2%,主要原因是出口下滑導致經濟增長放緩。
國家統計局的判斷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比較強勁,具有持續性。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雖然比前兩個月有所回落,但是回落的幅度不大,仍在高位運行,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進一步上升到59%,這說明投資的內生動力也增強了。
盛來運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也表示,根據國家統計局此前的抽樣調查,在全國范圍內并沒有出現大面積小微型企業倒閉、關停的情況。
一些分析師也注意到了給四季度經濟帶來刺激的因素,即每年接近年底的消費熱潮和各地正在積極沖刺的保障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