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無疑是當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面臨的最大外部風險,近期歐債危機變數再現,意大利、西班牙被降級,希臘的新一批急需援助貸款也懸而未決。對此,9日出席中國社科院上海論壇的多位社科院資深專家認為,歐債危機更像是一種“慢性病”,其對世界經濟的拖累可能持續數年時間,但過度悲觀亦不可取。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在演講中指出,受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再次進入衰退的風險加大,歐美社會動蕩加劇。他預計,受歐美債務危機拖累,未來一年發達國家陷入衰退的風險有所上升。未來3年,發達經濟體可能長期經歷低增長,也就是一些人所謂的“增長型衰退”。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周弘則從成因對歐債危機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內部政策原因、歐盟的結構性問題以及市場投機因素共同觸發和加重了危機。
就內部政策而言,周弘認為,作為歐盟金融自由一體化的結果之一,大量資金從核心經濟體流向所謂的外圍國家,而較低的利率則刺激了外圍國家的經濟和消費,導致經濟出現過熱。但很多歐元區外圍國家沒有像德國等大國那樣抓住時機進行結構性調整、提升經濟競爭力,從而導致在金融危機發生后、寬松的外部融資環境逆轉之時,這些經濟體自身的經濟風險集中爆發。
就歐盟內部的結構來看,周弘表示,歐元區長期存在貨幣與財政分離、決策緩慢等結構性問題;歐洲總體的社會保障開支長期僵硬化,而歐盟制定的發展戰略也因為民主程序而無法推動;許多歐元區成員國并未嚴格遵守區內的財政紀律,甚至出現造假;因為牽涉到多重利益,每每遇到關鍵的決策點,歐元區各國總是爭吵不停。此外,歐洲銀行業不穩定,政府不得不頻頻援助,也是債務危機的誘因之一。
除了基本面原因,市場投機活動也間接加劇了危機。投機勢力通過信用違約掉期、裸賣空等衍生工具和金融手段攻擊歐元區,而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時不時在大筆債務到期前調低歐元區國家的信用評級,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投機者所利用。
周弘指出,歐債危機暴露出一些重大問題,首先是資本的流動日益不受國界約束,不斷涌向那些能夠最小化成本的地區;另外,美歐發達經濟體依靠金融資本的增長方式帶來了虛假繁榮,但在危機爆發后,這種增長方式迅速破滅,至今沒有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展望下一步,專家普遍認為,解決歐元區危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將是一個長期痛苦的過程。不過,過于悲觀也不可取,歐債問題有望最終得到某種形式的解決。
周弘指出,歐元區無法像美國那樣實施量化寬松,這束縛了歐洲央行救市的手腳;另外,從政治、民情、市場投機等角度來看,歐債的構成和危機解決機制都更加復雜。未來,歐洲可能出現兩種前途,一是從單個國家而言,加大對歐元區重債國推進財政緊縮的壓力,要求后者即便是冒著經濟衰退的風險也要繼續推行改革;二是在歐洲的層面,加快一體化進程,包括強化財政紀律、發行歐元區共同債券等。
張宇燕認為,主權債危機就像是一種“慢性病”,但當前發達國家正在經歷的債務危機并不比以往的類似危機更危險。
專家指出,從積極的角度看,歐債的危機中也蘊藏著機會。張宇燕認為,就本質上說,即便不爆發危機,由于體制上的缺陷,缺少財政一體化的歐洲遲早也會因為個別成員國的機會主義行為而陷入危機。由此看來,歐債危機也可以說是一場期待中的危機,由此可以推動歐洲財政一體化的進程,哪怕是部分的一體化。
張宇燕認為,對于一些具有“系統重要性”的經濟體,當前的危機可能孕育著新的機會,比如德國,比如中國。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指出,當前的債務危機也可能成為世界經濟新的轉折點,以往發達經濟體主導、新興經濟體充當配角的世界經濟和金融格局可能發生根本性轉變。對中國而言,我們面臨的轉型挑戰并不比發達國家小,必須好好把握當前的戰略調整期。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在演講中指出,受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再次進入衰退的風險加大,歐美社會動蕩加劇。他預計,受歐美債務危機拖累,未來一年發達國家陷入衰退的風險有所上升。未來3年,發達經濟體可能長期經歷低增長,也就是一些人所謂的“增長型衰退”。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周弘則從成因對歐債危機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內部政策原因、歐盟的結構性問題以及市場投機因素共同觸發和加重了危機。
就內部政策而言,周弘認為,作為歐盟金融自由一體化的結果之一,大量資金從核心經濟體流向所謂的外圍國家,而較低的利率則刺激了外圍國家的經濟和消費,導致經濟出現過熱。但很多歐元區外圍國家沒有像德國等大國那樣抓住時機進行結構性調整、提升經濟競爭力,從而導致在金融危機發生后、寬松的外部融資環境逆轉之時,這些經濟體自身的經濟風險集中爆發。
就歐盟內部的結構來看,周弘表示,歐元區長期存在貨幣與財政分離、決策緩慢等結構性問題;歐洲總體的社會保障開支長期僵硬化,而歐盟制定的發展戰略也因為民主程序而無法推動;許多歐元區成員國并未嚴格遵守區內的財政紀律,甚至出現造假;因為牽涉到多重利益,每每遇到關鍵的決策點,歐元區各國總是爭吵不停。此外,歐洲銀行業不穩定,政府不得不頻頻援助,也是債務危機的誘因之一。
除了基本面原因,市場投機活動也間接加劇了危機。投機勢力通過信用違約掉期、裸賣空等衍生工具和金融手段攻擊歐元區,而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時不時在大筆債務到期前調低歐元區國家的信用評級,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投機者所利用。
周弘指出,歐債危機暴露出一些重大問題,首先是資本的流動日益不受國界約束,不斷涌向那些能夠最小化成本的地區;另外,美歐發達經濟體依靠金融資本的增長方式帶來了虛假繁榮,但在危機爆發后,這種增長方式迅速破滅,至今沒有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展望下一步,專家普遍認為,解決歐元區危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將是一個長期痛苦的過程。不過,過于悲觀也不可取,歐債問題有望最終得到某種形式的解決。
周弘指出,歐元區無法像美國那樣實施量化寬松,這束縛了歐洲央行救市的手腳;另外,從政治、民情、市場投機等角度來看,歐債的構成和危機解決機制都更加復雜。未來,歐洲可能出現兩種前途,一是從單個國家而言,加大對歐元區重債國推進財政緊縮的壓力,要求后者即便是冒著經濟衰退的風險也要繼續推行改革;二是在歐洲的層面,加快一體化進程,包括強化財政紀律、發行歐元區共同債券等。
張宇燕認為,主權債危機就像是一種“慢性病”,但當前發達國家正在經歷的債務危機并不比以往的類似危機更危險。
專家指出,從積極的角度看,歐債的危機中也蘊藏著機會。張宇燕認為,就本質上說,即便不爆發危機,由于體制上的缺陷,缺少財政一體化的歐洲遲早也會因為個別成員國的機會主義行為而陷入危機。由此看來,歐債危機也可以說是一場期待中的危機,由此可以推動歐洲財政一體化的進程,哪怕是部分的一體化。
張宇燕認為,對于一些具有“系統重要性”的經濟體,當前的危機可能孕育著新的機會,比如德國,比如中國。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指出,當前的債務危機也可能成為世界經濟新的轉折點,以往發達經濟體主導、新興經濟體充當配角的世界經濟和金融格局可能發生根本性轉變。對中國而言,我們面臨的轉型挑戰并不比發達國家小,必須好好把握當前的戰略調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