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幣“走出去”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引人關注。先是央行公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明確跨境人民幣業務相關問題的通知》稱,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人民幣FDI)已進入試點階段。繼而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訪香港時宣布,中央將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允許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隨后不久,香港證監會署理行政總裁張灼華表示,香港的監管平臺已準備就緒,目前已具備審批和管理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下零售基金產品的能力。而就在前兩天,尼日利亞央行與中國人民銀行簽訂諒解備忘錄后宣布,尼日利亞計劃將5%~10%的外匯儲備轉換成人民幣。這些跡象表明,由中國政府主導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在提速。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是指該國貨幣在國際交往中發揮計價、結算和價值儲藏等職能,是貨幣的國內職能向國外的拓展。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崛起的必由之路。為此,中國政府綢繆已久并逐步試點。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備受打擊的美歐日等傳統強國經濟實力相對削弱,國際地位相對下降;率先走出金融危機陰霾的中國經濟實力相對增強,國際地位相對上升,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適時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近期人民幣在尼日利亞外匯儲備中取得一席之地,正是此番人民幣國際化加速的實際成果。在此之前,中國還與俄羅斯、韓國、內蒙古、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國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
先區域化,后全球化,這是人民幣實現國際化的現實路徑。一方面,人民幣成為一些國家的儲備貨幣或結算貨幣,另一方面,人民幣事實上已經成為境外若干國家或地區的“硬通貨”。譬如,在東南亞很多國家和地區,人民幣已經實現了自由流通。這一切既擴大了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也縮小了中國對外貿易在弱勢美元作用下的風險敞口。
成績固然可喜,但尚未盡如人意。應該看到,人民幣距離真正的國際化貨幣還有很長的路,這一狀況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順差國和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的地位很不相稱。因此,中國有必要進一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這是順應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趨勢的需要,也是中國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需要。而現實的國際環境,也為人民幣加速實現國際化提供了難逢的歷史機遇。
目前,美元和歐元是舉世公認完全實現國際化的貨幣。這是二戰以后美國稱雄以及20年前歐盟崛起的產物。如果世界經濟格局沒有發生新的變數,長期享受本幣作為國際化貨幣好處的美國與歐盟,是不會輕易讓國際貨幣體系發生變革,從而在美元與歐元這兩大寡頭之外再添新成員的。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所言:從整個貨幣歷史看來,金融大國從來都是拒絕國際貨幣改革的。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眼下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打亂了美國和歐盟的如意算盤。在金融海嘯余波未盡、歐美債務危機火燒連營的當下,美國與歐盟為應付國內失業率高企、民眾生活水平下降等心腹之患而焦頭爛額,自顧不暇,在這種情況下,經濟依舊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的中國,更有理由果斷出手,打好人民幣國際化這張牌。
投資大師羅杰斯前不久表示,從短期來看,美元依然值得信賴,但長期絕對是一個最差的選擇。在選擇下一個避險貨幣的時候,人民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摩根大通旗下資產管理子公司的首席全球市場策略師派特森也表示,人民幣現在可能是除黃金(1858.80,1.30,0.07%)以外的終極避險天堂。這兩段簡短的話,對于具有國際化雄心的人民幣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大的福音,它比從歐美政要的口中說出來更為靠譜,因為羅杰斯們唯利是圖,從而能夠敏銳地把握貨幣的市場走勢,而歐美政要們深諳合縱連橫之術,政治考量多于真相判斷。事實上,世界上看好人民幣、歡迎人民幣的國家正在變得越來越多,人民幣沒有理由不因此趁熱打鐵,將邁向國際化的步子邁得更快一些。
當然,在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同時,中國還得把國內的事情辦好,以免在好風給力的情況下大意翻船,是謂居安思危。而降低人民幣在國際化過程中遭遇風險的根本之路,誠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所言,就在于盡快推動國內金融的市場化,如此,資本賬戶開放和匯率浮動才能形成水到渠成之勢,從而為人民幣國際化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