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幣匯率應趨向全面均衡
如何解決外匯儲備持續增長,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擴大進口,而擴大進口的關鍵之一就是匯率均衡——目前階段就是升值。但是,匯率升值是否刺激進口,面臨一些技術性問題。因為在國際貿易中的中國因素非常突出,只要中國企業購買什么,什么產品價格就會大幅上漲。因此,人民幣匯率升值并不那么簡單。
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讓匯率升值干什么?匯率升值的預期目標是刺激購買先進技術設備,刺激消費品進口,而不是大宗商品。因此,我們不能沿用原來的思路,通過匯率的升值來刺激大宗商品和有色資源原材料的進口,來保障國內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高速增長。那樣的話,匯率升值就會刺激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正因為如此,所以,人民幣匯率的升值,不能僅僅對美元升值,我們從美國進口需要的消費品有限,而進口先進技術設備更難。那么,匯率升值應該選擇哪些貨幣呢?凡是結算貨幣,匯率政策都應該考慮。
首先,從設備和消費品來說,人民幣對歐元升值幅度應該大于美元或與美元等量看待,歐元區國家有大量的先進的環境保護技術和設備,其價格昂貴,國內企業覺得成本高。因此,如果對歐元升值幅度大些,有利于我國擴大與歐洲的貿易,有利于歐洲經濟恢復,有利于我國解決環境污染和碳排放問題,這對雙方都有利。
其次,人民幣匯率對消費品技術、使用壽命、質量、安全等比我國好的國家和地區也需要有一定幅度的升值。此外,無論是農產品,還是工業消費品,為擴大進口,我們應該有所選擇,人民幣對這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也要有一定幅度的升值,刺激這些國家的生產能力擴張和出口競爭。
再次,人民幣匯率對一些擁有豐富資源國家也應相對大幅度升值,這一方面鼓勵企業直接從資源國家進口,降低進口的資源價格,另外,即使不進口,也可刺激企業到這些資源國投資,降低投資成本。另外,由于人民幣對這些國家的貨幣升值幅度快,這些國家的企業和銀行乃至政府就會把人民幣列為結算貨幣,企業和銀行愿意持有,有利于我們發展人民幣貸款、援助,也有利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和人民幣在這些地區和國家開展投資。這樣,匯率升值導致的進口增加不一定都抬高國際價格。
上述措施的結果,就是人民幣匯率升值不會被國際投資資本所利用,而是分散到各國制造商了,就不會出現購買中的中國因素問題。
二、匯率的均衡點需不需要尋找
有些人反對用匯率升值來治理通貨膨脹,擔心匯率升值影響出口,而不憂慮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不憂慮氣候無常,更不憂慮物價上漲。這些反對者不了解匯率工具的歷史和現實作用。
匯率升值的均衡點在哪里,誰也不清楚。但匯率貶值效果卻很明顯,從1979-1993年,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持續不斷貶值,結果貿易不僅沒有順差,大部分年份反而是逆差。1994年匯率并軌以后,再也沒有出現貿易逆差。今天,我們要減少外匯儲備,減少貿易順差,同樣可以持續試驗均衡點在哪里。問題在于試驗的力度太小,無法尋找到均衡點。
匯率升值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早就存在,不要以此為借口。任何政策都不能讓所有企業都生存,如同人類每天有死亡一樣,中小企業有一定的倒閉,是正常現象。不能把局部一定程度的企業資金困難和倒閉,歸咎為匯率升值,這不符合歷史的事實。政策也不是為單個企業部分企業的而設計的,而是考慮整體的經濟狀況和趨勢,如果政策要保障所有企業的生存,這就是對所有企業乃至對消費者都有危害的政策。
反對匯率一定幅度升值的很多理由,已經被2005年以來的經驗證明并不成立。為什么不回頭看歷史,而只聽一些企業的一面之詞呢?如果在匯率和資金問題上過多傾斜于中小企業,而不著重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和財稅以及社會和政府服務,實際是在鼓勵資金走向非實體經濟,是在補貼境外消費者和進口商。
本質上,反對匯率升值和擔心出口,仍然是在追求速度,是重商主義心態的反映,其結果是追求紙上財富,而這些紙上財富自己所用有限,只好給外國人用。
由于匯率本身也是價格的一種形式,匯率均衡可以通過影響價格的各種要素和成本區實現,匯率本身只是一個途徑,采取哪個途徑去均衡匯率,需要多方面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