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外儲以3萬多億美元冠居全球,但黃金儲備只有1000余噸,僅為美國的1/8,在世界排名第六,在外匯占比中只有1.6%。各國央行都在增持黃金儲備,但中國尚未有跡象,那么中國是否也應增持?時機如何把握?
世界各國央行
逐漸提高黃金儲備
作為特殊的貴金屬,黃金目前依然是世界各國所青睞的主要國際儲備。當今黃金仍作為一種公認的金融資產活躍在金融投資領域,充當國家或個人的儲備資產,仍然是國際上可以接受的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后的第五大硬通貨。此次金融危機中,黃金的貨幣屬性得以凸顯。黃金作為儲備資產在經濟平穩時期具有非貨幣化的特點,但是在經濟衰退、危機和戰爭時期具有硬通貨的貨幣化特征。
世界黃金協會8月份報告公布了全球15大黃金持有者,中國以1161.6噸黃金持有量位居第七,價值約合676.5億美元,占外匯儲備比例的1.6%。在上榜的國家中,中國黃金持有量占外匯儲備比例最低,而葡萄牙、德國和意大利的黃金持有量占外匯儲備比例分別高達84.8%、71.4%和71.2%。
事實上,當前黃金價格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投資品,黃金價格已經成國際經濟與政治的博弈,其中牽扯到美元、歐元的貨幣地位,也關系到相當多國家一攬子貨幣的政策取向。很明顯,黃金已經成為了很多政府抵御通脹的工具,在標準普爾給美國主權信用降級之前,由于歐美債務危機的影響,對美元和歐元信心的下降,導致世界各國央行已開始逐漸提高黃金儲備。在美元逐漸貶值的現實面前,為分散外匯儲備,減輕對美元和其他貨幣的依賴,全球各大央行買入黃金已成為趨勢,2010年首次出現央行對黃金的凈買入現象,各國央行累計買入了73噸黃金。各國在過去20年大力拋售黃金后,2010年成為黃金凈買入方,為的就是實現外匯儲備的多元化,減輕對美元的過分依賴。
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各國政府黃金凈購買量已達到203.5噸,幾乎是去年的3倍。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數據,一季度,由于墨西哥央行大幅增持,全球央行黃金購買量達到122.9噸。二季度,全球央行購買黃金69.4噸,超過去年同期近4倍。世界黃金協會表示,近幾年發展中國家黃金凈購買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其部分原因在于對外匯市場波動的擔憂促使他們將資產多元化,而這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更刺激發展中國家央行增持黃金。
隨著各國逐漸將儲備資產多元化,央行黃金購買量將繼續增長。這說明各國越來越把黃金視作防范紙幣貶值、全球經濟動蕩的工具。而中國目前外匯儲備仍冠居全球,但黃金儲備遠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應把握時機
調整黃金儲備
美國作為經濟第一大國,擁有8133.5噸黃金儲備,德國為3421.噸,而GDP不到2萬億美元的意大利也擁有2451.8噸的黃金儲備。從比例上看,美國、德國等國的黃金儲備占外匯儲備的比例均在70%以上,而我國的黃金儲備占比不到2%。我國的黃金儲備應與我國的經濟地位相適應、相匹配。
近年來,隨著美元的一路貶值,中國龐大外匯儲備的縮水風險如何防范,調整儲備資產結構、提高黃金和非美元資產所占比重的問題日益引人矚目,黃金的光芒尤其攝人眼目。那么,中國黃金儲備調整該著眼于什么?
我認為,中國應該充分利用黃金的雙重屬性,動態地、持續地、有步驟低調地增加黃金儲備在外匯結構中的比例,優化國際儲備結構,增加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
增加黃金儲備的戰略意義在于可以緩解外匯儲備風險,我國外匯儲備已超過3萬億美元,其中70%是美元資產,現行的外匯儲備結構使我國國民財富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國,如果美元繼續貶值,勢必會造成我國外匯儲備的大幅縮水。適時將我國的部分外匯儲備轉換成黃金儲備,美元貶值,黃金升值,可以對沖我國美元資產貶值的損失,緩解外匯儲備風險,維護國民財富安全。
可惜的是,2003年國內有關部門和專家曾提出要大幅度增加黃金儲備,但最后沒有變成現實,錯過了低價建立黃金儲備的最佳時機。近一段時期以來,隨著黃金價格持續上漲,勢必會增加我國增儲黃金的成本和難度,可以等待黃金價格回調的時候買入。
就我國而言,應積極增儲礦產資源性黃金和商品性黃金,并通過一定的機制轉化為金融性黃金,為繼續優化我國外匯儲備結構,緩解外匯儲備風險,從較長時期來看,中國更有必要增持黃金,直至與中國GDP世界排名相當,也許是比較恰當的數量。在中長期內增持黃金,提高黃金占外匯儲備比例,對中國來說是適當的。
此外,通過完善黃金法律法規,鼓勵產品創新,促進黃金市場發展,實現更加廣義的黃金儲備。還可通過民間藏金與國家黃金儲備的共同實施,增加國家抵抗風險和突發事件的能力。
世界各國央行
逐漸提高黃金儲備
作為特殊的貴金屬,黃金目前依然是世界各國所青睞的主要國際儲備。當今黃金仍作為一種公認的金融資產活躍在金融投資領域,充當國家或個人的儲備資產,仍然是國際上可以接受的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后的第五大硬通貨。此次金融危機中,黃金的貨幣屬性得以凸顯。黃金作為儲備資產在經濟平穩時期具有非貨幣化的特點,但是在經濟衰退、危機和戰爭時期具有硬通貨的貨幣化特征。
世界黃金協會8月份報告公布了全球15大黃金持有者,中國以1161.6噸黃金持有量位居第七,價值約合676.5億美元,占外匯儲備比例的1.6%。在上榜的國家中,中國黃金持有量占外匯儲備比例最低,而葡萄牙、德國和意大利的黃金持有量占外匯儲備比例分別高達84.8%、71.4%和71.2%。
事實上,當前黃金價格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投資品,黃金價格已經成國際經濟與政治的博弈,其中牽扯到美元、歐元的貨幣地位,也關系到相當多國家一攬子貨幣的政策取向。很明顯,黃金已經成為了很多政府抵御通脹的工具,在標準普爾給美國主權信用降級之前,由于歐美債務危機的影響,對美元和歐元信心的下降,導致世界各國央行已開始逐漸提高黃金儲備。在美元逐漸貶值的現實面前,為分散外匯儲備,減輕對美元和其他貨幣的依賴,全球各大央行買入黃金已成為趨勢,2010年首次出現央行對黃金的凈買入現象,各國央行累計買入了73噸黃金。各國在過去20年大力拋售黃金后,2010年成為黃金凈買入方,為的就是實現外匯儲備的多元化,減輕對美元的過分依賴。
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各國政府黃金凈購買量已達到203.5噸,幾乎是去年的3倍。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數據,一季度,由于墨西哥央行大幅增持,全球央行黃金購買量達到122.9噸。二季度,全球央行購買黃金69.4噸,超過去年同期近4倍。世界黃金協會表示,近幾年發展中國家黃金凈購買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其部分原因在于對外匯市場波動的擔憂促使他們將資產多元化,而這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更刺激發展中國家央行增持黃金。
隨著各國逐漸將儲備資產多元化,央行黃金購買量將繼續增長。這說明各國越來越把黃金視作防范紙幣貶值、全球經濟動蕩的工具。而中國目前外匯儲備仍冠居全球,但黃金儲備遠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應把握時機
調整黃金儲備
美國作為經濟第一大國,擁有8133.5噸黃金儲備,德國為3421.噸,而GDP不到2萬億美元的意大利也擁有2451.8噸的黃金儲備。從比例上看,美國、德國等國的黃金儲備占外匯儲備的比例均在70%以上,而我國的黃金儲備占比不到2%。我國的黃金儲備應與我國的經濟地位相適應、相匹配。
近年來,隨著美元的一路貶值,中國龐大外匯儲備的縮水風險如何防范,調整儲備資產結構、提高黃金和非美元資產所占比重的問題日益引人矚目,黃金的光芒尤其攝人眼目。那么,中國黃金儲備調整該著眼于什么?
我認為,中國應該充分利用黃金的雙重屬性,動態地、持續地、有步驟低調地增加黃金儲備在外匯結構中的比例,優化國際儲備結構,增加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
增加黃金儲備的戰略意義在于可以緩解外匯儲備風險,我國外匯儲備已超過3萬億美元,其中70%是美元資產,現行的外匯儲備結構使我國國民財富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國,如果美元繼續貶值,勢必會造成我國外匯儲備的大幅縮水。適時將我國的部分外匯儲備轉換成黃金儲備,美元貶值,黃金升值,可以對沖我國美元資產貶值的損失,緩解外匯儲備風險,維護國民財富安全。
可惜的是,2003年國內有關部門和專家曾提出要大幅度增加黃金儲備,但最后沒有變成現實,錯過了低價建立黃金儲備的最佳時機。近一段時期以來,隨著黃金價格持續上漲,勢必會增加我國增儲黃金的成本和難度,可以等待黃金價格回調的時候買入。
就我國而言,應積極增儲礦產資源性黃金和商品性黃金,并通過一定的機制轉化為金融性黃金,為繼續優化我國外匯儲備結構,緩解外匯儲備風險,從較長時期來看,中國更有必要增持黃金,直至與中國GDP世界排名相當,也許是比較恰當的數量。在中長期內增持黃金,提高黃金占外匯儲備比例,對中國來說是適當的。
此外,通過完善黃金法律法規,鼓勵產品創新,促進黃金市場發展,實現更加廣義的黃金儲備。還可通過民間藏金與國家黃金儲備的共同實施,增加國家抵抗風險和突發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