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3會否推出、標普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歐債危機升級 ”在陳艷(化名)的筆記電腦里,只要是關乎“美元匯率波動”的分析類文章,都被歸類在“外匯套保”的文件夾
作為一家以歐美為出口市場的家紡企業財務總監,每到月底她都會“習慣性”頭痛每月收進的美元貨款是否又面臨匯兌損失。
“去年10月美聯儲推出QE2期間,我們就沒有及時調整結匯套保措施,年底的企業財報貨幣匯兌損益調整一欄,出現近200萬元的虧損。”對于這家年出口收入約3億元、利潤率不足5%的民營家紡企業而言,這不是一個小數目。
今年更不樂觀。
8月初的一周人民幣忽然大幅升值了0.8%。如何制定有效的結匯套保方案,的確是個難題但是這恰恰打開了銀行拓展多元化外匯套保業務的巨大空間。
“這是塊規模數千億美元的大蛋糕,沒有一家銀行不想分一杯羹。”一位外資銀行大中華區外匯交易主管表示。
尋找最佳方案
如今她可在每月1-10日的任何一個交易日進行結匯,價格主要參考上個月美元兌人民幣每日波動的加權匯率,通過相應系數調整計算所得。
5月,陳艷和開戶銀行改簽了一份擇期外匯套保交易協議,她每月底的習慣性“頭痛”開始緩解。
“這主要是銀行方面主動提出來的新結匯方案。”她透露,如今她可在每月1-10日的任何一個交易日進行結匯,價格主要參考上個月美元兌人民幣每日波動的加權匯率,通過相應系數調整計算所得。
在她看來,如此操作能在最大限度上“抵御”未來數個月歐美情況惡化造成的美元匯率大幅波動所帶來的企業匯兌損失。
回顧以往,起初,銀行向陳艷推薦的是固定交割日結匯交易模式由于陳艷所在的家紡企業基本在每個月最后一個交易日收到美元貨款,銀行提出在收到貨款當天進行結匯交割。
“但如今這種模式并不合適我們。”陳艷透露,如由于歐美經濟復蘇乏力導致庫存周轉時間加長,部分海外客戶向當地下游經銷商收取的貨款賬期也隨之延長,導致他們結算美元貨款的時間順延至下個月的第一周;此外還有其他各種原因導致付款時間被拖遲。
“有時我們要到下個月第二周才能收到貨款,不但要重新調整結匯時間,還不得不蒙受其間的美元貶值的匯兌損失。”陳艷透露,有一次最大的單筆匯兌損失也有約5萬元,“但幾次貨款被延時支付后,銀行方面開始詢問是否要更換結匯方式。”
當時,擺在陳艷面前的,除了擇期外匯套保方案,還有一份外匯掉期協議。
“但銀行客戶推薦我們選擇擇期結匯模式,因為企業所支付的結匯保證金相對更少,不會過多占用企業運營資金。”她透露,通常若企業沒有得到銀行授信額度,進行外匯遠期交易時都需要支付約15%的購匯保證金。
對于銀行而言,擇期外匯遠期交易面臨的對沖風險要求將會更高。
記者了解到,通常銀行對客戶固定交割日結匯頭寸的風險對沖策略,類似于購買歐式外匯期權,只需要購買一份在固定交割日執行,與客戶結匯方向相反的期權即可;但對于擇期外匯遠期交易頭寸的風險對沖,則需要銀行購買一系列類似美式期權,即買進不同時間點交割,且不同外匯互換執行價的期權,
“對沖”客戶不定期交割的結匯頭寸,導致后者的交易成本高于前者。
“現在多數銀行都希望能提供給客戶多元化的外匯套保措施,其中有爭取客戶外匯保證金作為吸收存款的因素,也有多元化外匯套保工具能賺取更多中間收入的需要。”一家外資銀行外匯交易主管透露。
陳艷還是遇到了新的套保難題由于歐元區銀行體系的美元頭寸近期忽然緊缺,海外客戶已經提出是否在未來數月用歐元貨幣作為付款貨幣,這讓陳艷最近開始關注起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歐元匯率的沖擊力度。
不過,她已收到來自開戶銀行的關于歐元兌人民幣匯率的一個月掉期交易方案協議,“銀行方面覺得未來數月我們都要收取歐元,不如先提前預設一個遠期結匯執行價,避免歐元匯率大幅貶值造成匯兌損失。”
只是,她依然對于是否按未來一個月歐元/人民幣遠期結匯價格作為執行價感到困惑,“畢竟我們以前都收取美元,歐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套保方案真的不夠了解,很難把握到很準確的結匯價格。”
NDF新戰場
除了國際對沖基金豪賭人民幣升值,NDF也是國內企業尋求結售匯套保的新舞臺。
在香港NDF(無本金交割人民幣遠期外匯交易)市場,每天成交量高達30億-50億美元,除了國際對沖基金豪賭人民幣升值,NDF也是國內企業尋求結售匯套保的新舞臺。
“比如一家內地進口公司需要在3個月后支付美元購買貨品,如果他預期人民幣未來3個月會升值1%,他會用手里的美元頭寸兌換一筆人民幣,作為買進人民幣3個月期限NDF的交割金作套保,一旦人民幣如期升值1%,他就能通過NDF市場將拆入的人民幣兌換到更多美元貨幣,除了全額支付貨款,還有一筆約1%匯兌盈余。”一家香港銀行外匯交易員舉例說,類似套匯操作在每天NDF成交量占據約60%以上份額。
多數香港銀行之所以愿意替國內企業在香港NDF市場做套保,除了能收到一定外匯交易保證金與傭金收入,還在于它的流動性較高與能最大限度發揮財務杠桿能力,畢竟NDF合約交易價格是遠期匯率與到期時的現貨匯率之間的差價,并以美元結算,于是多數國內企業能通過買賣NDF市場的到期差價,以很低的交易成本成倍放大外匯套保額度。
“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規模在香港迅速擴大,現在還出現新的外匯套保模式。”上述外匯交易員透露,由于看好人民幣升值空間,部分全球企業客戶不再直接籌集美元支付貨款,而是在數個月前就先在大型銀行開立銀行遠期承兌美元匯票,然后再將美元匯票貼現并兌換成人民幣,用于買漲NDF人民幣期權,等到交易日來臨時再將“升值”人民幣兌換成更多美元支付貨款,“這塊套匯業務去年增長很快,現在每天都有5億-6億美元的成交量。”
數據顯示,2010年1月-2011年5月期間,香港人民幣的企業存款凈增加約3200億元,相當于470億美元。
“其中部分資金也會通過NDF市場豪賭人民幣升值。”一家外資銀行外匯交易部主管透露,甚至有一段時間香港銀行都發現美元頭寸相當緊張,除了美元資金回流美國,部分美元頭寸都被企業用于質押換取人民幣做外匯套保交易,導致他們不得不通過總部調來美元頭寸用于應對結匯業務。
記者了解到,國內進口企業的外匯套保措視依然游走在灰色地帶。
“如我們先把500萬美元等值的人民幣存進國內銀行賬戶,銀行則相應借給500萬美元貸款用于3個月以后的進口商品支付款,其間我們能收取同期人民幣存款利息收入與美元貸款之間的利差,作為持有美元匯率損失的補償。”一家國內化工進口公司副總經理透露,“但這是兩全其美的買賣,銀行得到大量進口企業的人民幣存款,而我們的存貸款利差收益也有1.5%,反正這筆人民幣也要在3個月后按照交割當天美元/人民幣賣出價結匯美元進行付款,現在等于多了一筆額外的套匯利差收入。”
作為一家以歐美為出口市場的家紡企業財務總監,每到月底她都會“習慣性”頭痛每月收進的美元貨款是否又面臨匯兌損失。
“去年10月美聯儲推出QE2期間,我們就沒有及時調整結匯套保措施,年底的企業財報貨幣匯兌損益調整一欄,出現近200萬元的虧損。”對于這家年出口收入約3億元、利潤率不足5%的民營家紡企業而言,這不是一個小數目。
今年更不樂觀。
8月初的一周人民幣忽然大幅升值了0.8%。如何制定有效的結匯套保方案,的確是個難題但是這恰恰打開了銀行拓展多元化外匯套保業務的巨大空間。
“這是塊規模數千億美元的大蛋糕,沒有一家銀行不想分一杯羹。”一位外資銀行大中華區外匯交易主管表示。
尋找最佳方案
如今她可在每月1-10日的任何一個交易日進行結匯,價格主要參考上個月美元兌人民幣每日波動的加權匯率,通過相應系數調整計算所得。
5月,陳艷和開戶銀行改簽了一份擇期外匯套保交易協議,她每月底的習慣性“頭痛”開始緩解。
“這主要是銀行方面主動提出來的新結匯方案。”她透露,如今她可在每月1-10日的任何一個交易日進行結匯,價格主要參考上個月美元兌人民幣每日波動的加權匯率,通過相應系數調整計算所得。
在她看來,如此操作能在最大限度上“抵御”未來數個月歐美情況惡化造成的美元匯率大幅波動所帶來的企業匯兌損失。
回顧以往,起初,銀行向陳艷推薦的是固定交割日結匯交易模式由于陳艷所在的家紡企業基本在每個月最后一個交易日收到美元貨款,銀行提出在收到貨款當天進行結匯交割。
“但如今這種模式并不合適我們。”陳艷透露,如由于歐美經濟復蘇乏力導致庫存周轉時間加長,部分海外客戶向當地下游經銷商收取的貨款賬期也隨之延長,導致他們結算美元貨款的時間順延至下個月的第一周;此外還有其他各種原因導致付款時間被拖遲。
“有時我們要到下個月第二周才能收到貨款,不但要重新調整結匯時間,還不得不蒙受其間的美元貶值的匯兌損失。”陳艷透露,有一次最大的單筆匯兌損失也有約5萬元,“但幾次貨款被延時支付后,銀行方面開始詢問是否要更換結匯方式。”
當時,擺在陳艷面前的,除了擇期外匯套保方案,還有一份外匯掉期協議。
“但銀行客戶推薦我們選擇擇期結匯模式,因為企業所支付的結匯保證金相對更少,不會過多占用企業運營資金。”她透露,通常若企業沒有得到銀行授信額度,進行外匯遠期交易時都需要支付約15%的購匯保證金。
對于銀行而言,擇期外匯遠期交易面臨的對沖風險要求將會更高。
記者了解到,通常銀行對客戶固定交割日結匯頭寸的風險對沖策略,類似于購買歐式外匯期權,只需要購買一份在固定交割日執行,與客戶結匯方向相反的期權即可;但對于擇期外匯遠期交易頭寸的風險對沖,則需要銀行購買一系列類似美式期權,即買進不同時間點交割,且不同外匯互換執行價的期權,
“對沖”客戶不定期交割的結匯頭寸,導致后者的交易成本高于前者。
“現在多數銀行都希望能提供給客戶多元化的外匯套保措施,其中有爭取客戶外匯保證金作為吸收存款的因素,也有多元化外匯套保工具能賺取更多中間收入的需要。”一家外資銀行外匯交易主管透露。
陳艷還是遇到了新的套保難題由于歐元區銀行體系的美元頭寸近期忽然緊缺,海外客戶已經提出是否在未來數月用歐元貨幣作為付款貨幣,這讓陳艷最近開始關注起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歐元匯率的沖擊力度。
不過,她已收到來自開戶銀行的關于歐元兌人民幣匯率的一個月掉期交易方案協議,“銀行方面覺得未來數月我們都要收取歐元,不如先提前預設一個遠期結匯執行價,避免歐元匯率大幅貶值造成匯兌損失。”
只是,她依然對于是否按未來一個月歐元/人民幣遠期結匯價格作為執行價感到困惑,“畢竟我們以前都收取美元,歐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套保方案真的不夠了解,很難把握到很準確的結匯價格。”
NDF新戰場
除了國際對沖基金豪賭人民幣升值,NDF也是國內企業尋求結售匯套保的新舞臺。
在香港NDF(無本金交割人民幣遠期外匯交易)市場,每天成交量高達30億-50億美元,除了國際對沖基金豪賭人民幣升值,NDF也是國內企業尋求結售匯套保的新舞臺。
“比如一家內地進口公司需要在3個月后支付美元購買貨品,如果他預期人民幣未來3個月會升值1%,他會用手里的美元頭寸兌換一筆人民幣,作為買進人民幣3個月期限NDF的交割金作套保,一旦人民幣如期升值1%,他就能通過NDF市場將拆入的人民幣兌換到更多美元貨幣,除了全額支付貨款,還有一筆約1%匯兌盈余。”一家香港銀行外匯交易員舉例說,類似套匯操作在每天NDF成交量占據約60%以上份額。
多數香港銀行之所以愿意替國內企業在香港NDF市場做套保,除了能收到一定外匯交易保證金與傭金收入,還在于它的流動性較高與能最大限度發揮財務杠桿能力,畢竟NDF合約交易價格是遠期匯率與到期時的現貨匯率之間的差價,并以美元結算,于是多數國內企業能通過買賣NDF市場的到期差價,以很低的交易成本成倍放大外匯套保額度。
“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規模在香港迅速擴大,現在還出現新的外匯套保模式。”上述外匯交易員透露,由于看好人民幣升值空間,部分全球企業客戶不再直接籌集美元支付貨款,而是在數個月前就先在大型銀行開立銀行遠期承兌美元匯票,然后再將美元匯票貼現并兌換成人民幣,用于買漲NDF人民幣期權,等到交易日來臨時再將“升值”人民幣兌換成更多美元支付貨款,“這塊套匯業務去年增長很快,現在每天都有5億-6億美元的成交量。”
數據顯示,2010年1月-2011年5月期間,香港人民幣的企業存款凈增加約3200億元,相當于470億美元。
“其中部分資金也會通過NDF市場豪賭人民幣升值。”一家外資銀行外匯交易部主管透露,甚至有一段時間香港銀行都發現美元頭寸相當緊張,除了美元資金回流美國,部分美元頭寸都被企業用于質押換取人民幣做外匯套保交易,導致他們不得不通過總部調來美元頭寸用于應對結匯業務。
記者了解到,國內進口企業的外匯套保措視依然游走在灰色地帶。
“如我們先把500萬美元等值的人民幣存進國內銀行賬戶,銀行則相應借給500萬美元貸款用于3個月以后的進口商品支付款,其間我們能收取同期人民幣存款利息收入與美元貸款之間的利差,作為持有美元匯率損失的補償。”一家國內化工進口公司副總經理透露,“但這是兩全其美的買賣,銀行得到大量進口企業的人民幣存款,而我們的存貸款利差收益也有1.5%,反正這筆人民幣也要在3個月后按照交割當天美元/人民幣賣出價結匯美元進行付款,現在等于多了一筆額外的套匯利差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