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發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在國內外經濟基本面以及利差、預期匯兌收益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預計2011年下半年,我國仍將保持外匯資金凈流入格局。
世界范圍內來看,主要經濟體新的增長引擎尚未形成,經濟比較疲弱,極度寬松的國際貨幣條件短期內難以改變,大量資金仍可能向增長較快的新興經濟體流入。而中國憑借經濟的高速增長,素來成為外匯資金緊盯的“熱點”地區。
此外,對于當前美國國債問題,央行的上述報告稱,債務上限提高后,美國違約風險在短期內基本消除,但仍面臨中長期債務可持續性風險。
央行表示,2011年上半年,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宏觀環境下,我國外匯凈流入壓力有所加大,外匯儲備增長較快。截至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1975 億美元,同比增長30.3%。
事實上,不單單是中國,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資本流入的壓力。而隨著美國QE2在6月份的結束,市場預計美國將推出QE3,這又將使這種壓力有增無減。
針對發達國家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此前,外管局曾提出“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一攬子應對政策。
所謂擴內需,就是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調結構,就是要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減順差,就是要堅持進口和出口并重,充分發揮進口對宏觀經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促平衡,就是要在均衡管理的框架下,充分運用經濟杠桿和市場化手段,加強資本流入管理,開拓資本流出渠道,穩妥有序地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
“多數新興經濟體持續強勁增長,但為應對跨境資本大幅波動和經濟過熱等風險,部分新興經濟體主動收緊了宏觀政策,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上述報告稱,但受國內緊縮政策和國際市場風險上升等事件交替影響,近期跨境資本流動的波動性上升。
而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副司長王春英在北京出席一論壇時也曾坦言,目前中國外匯收支仍面臨較大凈流入壓力。希望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外匯市場鎖定匯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