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管理局今天在回應外匯儲備熱點問題時表示,目前“藏匯于民”的障礙不在于政策,而在于涉匯主體的持匯意愿。
外匯局稱,近年來,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加之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流動性泛濫,外匯凈流入規模較大,導致我國外匯儲備不斷積累。目前,我國積極支持居民持匯用匯,經常項目已實現完全可兌換,居民用于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等經常項目用途的購付匯需求已得到充分滿足,資本項目下除對一些風險較大的國際收支交易存在部分管制外,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和個人通過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海外資本市場等渠道均無政策障礙。但是,由于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國內外匯差利差等因素,目前,企業和個人結匯意愿較為強烈,普遍不愿意持有和保留外匯。
針對“外匯儲備如果直接分給民眾不合適,是否可以剝離一部分外匯儲備成立主權養老基金,以充實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問題,外匯局表示,不論是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老百姓的建議,還是將外匯儲備直接用于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的建議,都涉及到外匯儲備是否可以無償分配使用的問題。外匯儲備不同于財政盈余資金,是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對應著本幣負債。免費使用外匯儲備,性質上相當于中央銀行隨意印鈔票,無節制地擴大貨幣發行,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后果。在“依法合規、有償使用、提高效率、有效監管”的管理原則指導下,外匯儲備正積極創新運用渠道,繼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