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輪胎特保案對中國輪胎行業出口的傷害還未完全“愈合”之時,阿根廷近日又決定結束對中國產輪胎的反傾銷調查,并采取征稅的最終措施。而這一措施無疑使在當下國際市場上屢屢受困的中國輪胎雪上加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輪胎行業協會的專家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輪胎企業應該團結起來,積極爭取在國際市場上的權利。如若不然,我們將陷入將辛苦開拓出的市場拱手讓人的惡性循環。”
征稅高達23%
近日,商務部發布預警,阿根廷官方發布的反傾銷措施具體如下:對旅游用車輪胎征收23%的反傾銷稅,對農林用車輪胎征收10%的反傾銷稅,對公共汽車和卡車用輪胎征收17%的反傾銷稅;另對特定型號的子午線輪胎暫緩征稅6個月。上述措施于2011年6月22日起生效,有效期2年。
據悉,阿根廷對中國輪胎反傾銷調查始于2009年9月,至今已持續了將近兩年時間。此次阿根廷反傾銷措施針對原產于中國的轎車、客車、卡車和農用、林業車輛輪胎的理由是:阿根廷相關部門遞交的審查報告認為,中國輪胎在阿根廷市場的傾銷幅度為165%。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秘書長鄧雅俐表示,阿根廷是全球采取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國家之一,而中國是遭反傾銷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四分之一是針對中國產品。
鄧雅俐認為,中國輪胎出口阿根延的數量相對于美國來說要少得多,其對中國輪胎企業的影響也沒有美國對華特保調查那樣嚴重。
青島雙星董秘辦相關人士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表示,針對國外對中國輪胎行業反傾銷稅的征收,公司會及時調整相關政策,尋找產品銷售的新出口,如非洲、中東等。
品牌薄弱是根源
針對中國輪胎的遭遇,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會長范仁德認為,由于中國自主品牌輪胎出口額在全國輪胎出口額中的比例不足8%,橡膠產品品牌影響力薄弱是陷入困境的技術性原因。
范仁德稱,要支持中國企業收購國外企業、專利和品牌,建立自主品牌營銷網絡體系,鼓勵企業就近開拓市場或立足當地市場直接向歐美出口。
針對國內輪胎出口渠道多,準入條件低,出口市場混亂等問題,他稱,要通過政府制定有關法規、協會自律來改變,加強政府對出口企業和出口貿易公司的管理和整頓,建議取消一些產品質量差,出口價格低,信譽不佳的企業和經銷商的外貿自營權。
據統計,中國輪胎行業現已陸續受到十多個國家的反傾銷調查,以及美國、印度的特保調查。范仁德稱,協會要及時掌握貿易摩擦的信息,盡早應對,積極應訴。
“應對反傾銷最重要的是要創新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掌握市場信息,及時調整產品結構。遭遇反傾銷調查的產品我們限量生產,然后創新另外一種高規格的產品,不僅可以適當提高價格,還能規避反傾銷,消化反傾銷的成本。”中策橡膠辦有關人士說。
輪胎企業須齊心協力
據不完整統計,目前中國輪胎年出口量占總產量的一半以上。發展海外市場,在很多國內輪胎企業看來依然是企業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是必須堅守的底線。但在之前應對各國的反傾銷調查的時候,仍有部分輪胎企業并不積極。
對此,有企業人士向記者透露:“因為不少輪胎企業在印度、阿根廷等市場的出口量并不大,它們可能認為這些制裁與己關系不大,更愿意本著誰出口誰應訴的態度,走跟隨戰略,等著別人鋪路。但這樣的嚴峻局勢,顯然不是一兩家企業可以應付得了的,輪胎行業要想維持行業良好的出口形勢,必須齊心協力。”
除了通過法律手段爭取權益,中國企業也應考慮調整產業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外輪胎貿易摩擦中,米其林、普利司通、錦湖等在華生產企業并未受太大影響。雖然這些在華企業的產品也在限制之列,但跨國公司可以通過調整出口輪胎的原產地來回旋應對。因此,被輪胎反傾銷傷害較重的國內輪胎企業也可以考慮在海外布局。
一些在海外設有工廠和鋪建好營銷網絡的國內輪胎企業也傳來正面聲音。玲瓏輪胎已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穩固的營銷網絡,年銷售額在2000萬美元的大客戶就有8個。此外,國內輪胎企業除了守衛已開拓市場,還要攻克更多市場。據三角輪胎相關負責人介紹,三角輪胎瞄準了非洲、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地區,并用這些市場的增量填補了美國等區域被抑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