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昨日的“金融衍生品分論壇”上了解到,截至7月1日,期指開戶數已逾7萬戶,其中機構投資者賬戶達到了1500個。與會的機構人士呼吁,在股指期貨成功運行的基礎上,可研究推出中小板指數期貨和利率期貨,滿足市場各方的需求。
中金所結算部負責人陳晗介紹,滬深300指數期貨從去年4月到今年的7月1日,累計的總成交量是6800萬張合約,累計的成交金額是62萬億元人民幣。以過去的290個交易日計算,日均成交量是23萬2千張合約,日均的成交金額是2114億人民幣,成交金額跟A股市場的成交金額是相匹配的。市場的持倉量從上市初始的5000張左右,增加到現在的4萬張左右,從持倉這一比較重要的期貨市場指標來看,我們仍然處在一個非常初期的發展階段。“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內的指數期貨市場仍有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
陳晗透露,服務機構投資者是中金所一個長期的目標。指數期貨推出之后,有關部門就推出了關于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QFII參與指數期貨市場的相關規定,未來的保險機構參與指數期貨的政策也將明朗。目前,以套期保值為主的機構投資者在滬深300指數市場的持倉量占30%左右。另外,基金公司的專戶產品也逐漸進入到了期指市場。
“衍生產品市場是產品越多越穩健。”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總裁章飚表示,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運行到今天,肯定是成功的。同時,中國的小企業很多,隨著創業板和中小板的發展,市場需要中小板或者是其他的類似指數期貨品種。另外,我國利率也越來越市場化,特別是國債的利率,隨著長期國債和短期國債利率的市場化,利率期貨是一個遠景。“各個交易所都在準備指數和期貨的期權,對于這些風險管理產品,機構投資者都是很歡迎的,我們也有能力把這些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