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30日收盤,中國期市又交出了新的一份“半年報”。無論是商品期貨,還是股指期貨,其成交額都較去年同期出現了下滑,與去年下半年環比更是出現了大幅倒退。按日均成交額計算,商品期貨同比下滑5%,環比下滑26%;股指期貨同比下滑17%,環比下滑29%。記者采訪期貨行業也發現,行業業績也出現了增長停滯的局面。可以說,經歷了連續四年高速發展,并在2010年達到巔峰的國內期市,在上半年進入了“艱難時世”。
業內人士表示,上半年整個市場波動平淡、國內貨幣政策不斷收縮,是導致期市成交下滑的外部環境。新品種上市后波動較小等,是期市成交下滑的內部原因。通過上半年的調整,有望使市場發展回歸理性,并在“質的提升”上取得更大進步。
期市上半年遭遇“冰河期”
截至6月30日收盤,三大商品交易所的成交總額定格在92.4萬億元。在三大交易所中,上海期貨交易所的成交額為34.9萬億元,大連商品交易所的成交額為15.5萬億元,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成交額為42萬億元。據計算,上半年商品期貨日均成交額為7765億元,相比于去年下半年的1.05萬億元,下滑了26.1%,與去年上半年同期的8198億元相比,也略減了5.28%。
另外,股指期貨市場的成交額也呈現同步下滑,與去年上市初期的成交相比落差較大。日均成交額較去年下半年的總成交額下滑了29%,較去年上半年下滑了17.4%。不過從成交持倉比來看,今年上半年一直維持在5比1左右,較去年同期有了明顯下滑,說明市場的成熟度大為提高。
因此可以說,整體期貨市場的交易狀況在上半年出現了較大下滑,與去年的高歌猛進形成巨大反差,整個行業的發展進入一個較為困難的時期。
不少期貨公司老總反映,相比于2009年和2010年的高速發展,今年上半年公司在保證金規模、手續費收入等業績指標上都出現了明顯停滯,一大批公司都面臨著虧損的危險。
內外環境引發期市困局
“整個外部環境出現了變化。”南華期貨研究所所長朱斌表示,一是上半年整個資本市場的波動都比較平淡,無論是商品期貨還是股指期貨,都沒有走出大的行情,由于期貨市場的交易來自于行情波動,而震蕩市往往是多空雙方都遭遇虧損。因此震蕩行情下期貨市場比較平淡可以理解。二是上半年國內資金面較為緊張,使得期貨行業也面臨“錢荒”,行情難以發動。
而期貨市場的內部環境也出現了改變。一方面是異常交易的監管、大合約的推出、雙邊手續費的收取、保證金的提高,都讓期貨市場的運行環境出現了變化,部分資金因此流向海外市場或中遠期市場,分流效應較為明顯,從而對整個行業利潤產生了重大影響。另一方面是兩個新品種,焦炭和鉛,都沒有產生較大的行情,與2009年推出鋼材、稻谷、PVC期貨和2010年推出股指期貨相比,市場在2011年的增量顯得不足。
下半年行業有望復蘇
朱斌表示,把期貨市場的發展比作是行情演化的話,那么經過前幾年的高速增長,在2011年出現適當的調整是很正常的。“并不能說明市場高速增長的趨勢改變了。”同時朱斌認為,一般來看,期貨行情往往在下半年會變大,市場交易量有望回升。
業內人士表示,期貨行業經過上半年的“潑冷水”,會讓一些公司對于盲目擴張、惡性手續費競爭等現象作出反思,行業會更加自律自覺,這也會讓期貨行業下半年的盈利狀況有所好轉。
另外,期貨行業也將加快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的轉變。記者從一些服務產業方面做得較好的公司了解到,這些公司還保持了一定的增長,或者能夠維持持平。而一些專做散戶生意的公司影響就較大。因此,適當的調整,有利于將期貨行業服務國民經濟的功能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