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銀行最近發布的報告稱,中國今年已將更多新增外匯儲備用于購買歐元資產,并明顯減少了美元資產的購買量。
推斷邏輯
渣打銀行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凈增加額和同期購買美國國債數額進行比較分析,并得出了以上結論。
渣打銀行認為,除了從國內發出訂單購買美國國債外,中國還借倫敦和香港地區的中介機構,而由于美國國際資本流動報告按訂單的發出國來進行國別統計,所以在計算中國美債增量時,應將英國和中國香港兩地增量一并計入。
在將中國近年來外儲的增加額與中國內地、英國和香港地區三地凈購入的美債數額之和作了比較后,渣打銀行發現二者在2011年之前差額不大,變化趨勢相同,但這個規律在今年上半年被打破。據渣打銀行的測算,二者差額在今年達到了1500億美元,該數字占到同期外匯儲備增加額的76%,換言之,中國最近新增的大部分外匯儲備沒有用來購買美國國債。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志浩在報告中指出:“這顯然說明中國已經開始實施從增持美債(元)轉向外匯儲備多樣化的政策。”
轉向歐債
問題隨之而來,除了美債之外,中國外儲還能買什么?此前,曾有建議外儲應加大對黃金和大宗商品的投資,外匯局副局長王小奕最近在北京表示,用外匯儲備來投資大宗商品并不現實。王小奕解釋稱,2009年,我國外匯儲備額已經相當于當年全球黃金市場價值的22倍、當年全球鐵礦石的12倍、當年石油的1.2倍,而這些資產每年供需缺口則非常有限。“現在每年黃金供需差僅300噸,價值138億美元。這意味著大規模采購黃金就會迅速推高黃金價格。”他說。
事實上,外儲投資“池子太小魚太大”的尷尬一直存在,中投公司副總經理汪建熙2011年年初時曾表示,外儲規模太大不便于進行有效管理,“很多市場是比較小的,一進去以后就把這個市場塞住了,這個市場就轉不動了,池子太小魚太大。去年投資韓債和日債都是這樣。”
因此,從規模上看,歐元區的債券市場就成了現在唯一能盛得下外儲這條“大魚”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6月17日,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在北京表示,歐洲的經濟復蘇,以及相關歐洲國家走出債務危機,對中國至關重要。傅瑩重申,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一直在增持歐洲債券。
渣打銀行在報告中估計,中國今年對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所發AAA評級債券的投入約為15億歐元;另外有10億左右歐元則投在了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M)所發行的債券。報告還提到,中國今年前5個月還可能購買了大約240億美元的德國、法國所發行AAA級債券,以及720億美元的歐洲公司債。
報告同時指出,在今年前五個月,中國政府購買了價值近20億美元的韓國國債,中國也對購買市場容量有限的亞洲國家主權債券表現出比以往更大的興趣。
收益與風險
除了進行多元化資產配置之外,歐債的高收益率也被認為是吸引中國投資的主要原因,當前,歐元區債券收益率普遍高于美國國債,以一年期債券為例,其目前收益率要比美國國債高100個基點以上。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相對于歐元及其他非美元資產持有總量的增長,美元資產的變化在外匯儲備中所占比例還是很小的。“相比美元,歐元債券的收益雖然高,但是風險也更大。”
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蔣舒則認為,由于受國際結算和流動性因素影響,美元資產在外匯儲備中的主體地位還是難以撼動的。加之歐元債券是由歐盟各國分散發行的,歐洲各國的財政和貨幣狀況不一,相比美元來講還是風險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