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只交了20萬美元的訂金,還有80萬美元在三個月后交貨時收款。如果那時候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哪怕漲了1%,我都會損失好幾萬元人民幣。”孫云告訴記者,現今許多小企業都傾向于簽中短期訂單,來規避長期訂單下的匯率波動風險。
對于這一陣痛,專家指出,匯改的重新啟動引發了匯率的顯著變化,不可避免會對出口企業造成短期陣痛,但長遠來看,有利于抑制通脹和資產泡沫,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指出,回歸均衡水平的人民幣升值對貿易部門的沖擊更多是短期的。中長期來看,升值壓力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將使中國經濟和商品在新的更高平臺上重新獲得國際競爭力。
“重啟匯改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解通脹壓力的功用。”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斌認為,在上半年大宗商品價格高漲時,人民幣一定幅度的升值可以減少企業進口成本,減輕輸入型通脹壓力。
專家提醒,重啟匯改后,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有所強化,熱錢壓境現象明顯,這已成為制約我國貨幣政策功效的一大掣肘。
“重啟匯改的重要作用是避免了人民幣隨美元大幅度貶值。但也出現了單邊升值預期的問題,帶來海外資金的涌入。在過去一年多里,央行為買外匯被動投放了3萬多億元人民幣的基礎貨幣,貨幣供應量M2增加了10萬億元。”丁志杰說。
專家指出,升值預期誘發海外游資持續不斷進入,帶來外匯占款數字的增加,加大了國內流動性壓力,制約了我國貨幣政策功效的發揮。央行今年以來不得不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凍結資金超過1.8萬億元,其直接用意即是為了對沖掉每月平均新增的3000多億元外匯占款。
破解升值預期困局 匯率政策面臨大考
始終存在的升值預期一直是匯改進程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如何擺脫愈演愈烈的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已經成為“匯改后半程階段”決策層繞不開的問題。